華夏養蠶的歷史非常悠久,從夏朝就已經開始有目的的養蠶採繭,不過那個時候的蠶幾乎都是野蠶,蠶的種類也好幾種,有柞蠶、桑蠶、椿蠶、棘蠶等,並非所有的蠶都吃桑葉,因此養蠶獲取蠶繭的質量也差別非常大,到了商朝,隨著農耕文明的快速發展,養蠶開始慢慢正規化,王室已經有了專門的蠶官,而且出現了蠶神開始祭拜和供奉,養蠶已經上升到國家層面,甲骨文和青銅器上也出現了蠶、桑、絲、帛等字。到了周朝,有“親蠶”制度,天子和諸侯都有“公桑蠶室”,夏曆二月浴種,三月初一開始養蠶,對浴種、出蟻、蠶眠、化蛹、結繭、化蛾等蠶的生長形態,已有一定認識,養蠶的技藝趨於成熟。到了戰國時期,養蠶在南方已經非常普及,絲綢也已經開大量出現。秦漢時期,絲綢已經開始從王室公卿往富裕家庭推廣,但因為絲綢製作極其耗費時間而且珍貴,價格堪比黃金,數十石糧食才能換到一匹絲綢,即便是質量最差的絲絹平民也無法消費,因此絲織物品還屬於絕對的奢侈品。
根據農婦的說法,眼下一年可以養兩季蠶,家裡有十畝桑田,如果沒有病蟲害可以收穫十來斤蠶繭,而且秋冬閒暇可以抽空紡織兩三匹絹帛,剩下的蠶繭除開孵化留種之外,只能晾曬將蠶蛹殺死之後出售,而紡織的幾匹絹帛要繳納桑田稅,剩下的出售給官府,每匹絹帛三百錢,看似價格是麻布的十餘倍,但養殖和紡織難度卻是麻布的十倍不止,因為種桑養蠶耗費精力和時間,無法種田,全家人吃的糧食都需要從官倉和糧商處購買,算下來也堪堪只能得一個溫飽。
這還要和種田一樣全年風調雨順,若是遇上病蟲害,有時候辛苦月餘都會化作淚水,一家人都會餓肚子。
而看著農婦和三個孩子以及這個家庭的境況,陳旭也知道養蠶人的辛苦和收穫不成正比。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這些後世的感嘆,在這個時代表現的更加明顯。
“你丈夫去了何處?”一直跟在陳旭身邊的江楚月問。
“夫君兩年前下湖捕魚,船翻跌入水中……再……再也沒回來……”婦人瞬間眼圈發紅眼淚流淌下來。
“唉~~”陳旭忍不住仰天長嘆一口氣。
“這種事天下到處都是!”江楚星在旁邊搖頭說。
“二兄說的是,徐郎無須嘆息!”江楚月真的如同一個小媳婦一般輕聲安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陳旭輕輕看了江楚月一眼,然後看著涼棚下的擺放的十餘個蠶匾和三個衣衫破舊的孩童,從衣袋裡掏出一枚五十錢的八卦通寶遞給農婦說:“多謝你的水,這些錢你留著,我等打攪了,告辭!”
農婦呆愣愣的拿著一枚嶄新的紫色錢幣,滿臉淚水的看著陳旭等人出了院子策馬而去,很快消失在蘆葦和桑田之間。
天下悽苦之人何其多,光靠陳旭一個人也解救不完,也解救不了。
因此陳旭也不會給她幾百幾千錢來裝闊綽。
他需要做的就是不斷的去改革,改變這種平民種田養蠶卻仍舊貧苦的生存狀態,推動商業改革只是加快物產流通的方法,商業發展帶動農產品的增值,但這種聯動在一時半會人還看不到太大的效果,最主要的是還需要改變官府對於農民這種畸高的稅收壓榨和各種徭役,降低農稅,廢除徭役,允許農民自由出售他們的一切物產,讓農民獲得本該獲得的利益。
如果放開絲綢的民間買賣,允許富豪商賈穿戴絲綢,廢除嚴格的等級觀念,絲綢的價格必然會水漲船高。
但這個任務卻任重而道遠,起碼也是在數年之後了,像這樣的家庭不知道究竟能夠堅持多久。
還有就是如果不改變這種近乎於原始的桑蠶養殖和紡織方法,一年光靠手工織三五匹絹是絕對無法富裕起來的,一旦農婦病重,這個家庭瞬間就會破產,三個孩童也會淪為孤兒。
看來發明織機的事要提上日程了。
陳旭決定這次回咸陽之後就安排科學院的匠工開始研究紡織機甚至是提花機,甚至是還可以在報紙上登載刺繡的工藝,讓這些普通的蠶農可以學會更多的技能,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獲得更高的收入。
縱觀後世的中國歷史,唯有宋朝是農商環境最為寬鬆的,無論是商業、農業、手工業和大規模的工礦業都在宋朝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和繁榮,而宋朝也是中國封建時代最為輝煌的時期,文化、經濟、教育等水平達到了華夏發展的頂峰,其得益於宋朝歷代君主主張的輕徭薄賦和重視農商的理念,無論農稅還是商稅都非常低,由此帶來的就是宋朝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因為交易需要大量的錢幣,因此促使銀子開始成為主流貨幣,甚至還誕生了人類最早的紙幣交子,而從宋朝開始,海外貿易也開始蓬勃發展,中國人的視野開始擴充套件到日本和南洋甚至更遠的印度和羅馬。
宋朝的稅也是歷朝歷代最低的時期,農稅二十稅一,商稅五十稅一,即便是加上其他的苛捐雜稅,也遠遠低於其他朝代,正史記錄不好去討論,畢竟說什麼都會有人反駁,但透過歷史小說就可以看到宋朝民間的富裕程度,水滸傳中買燒餅的武大郎就可以臨街有一套兩層帶小院的大宅,而且特麼的還能娶到一個美的讓人掉牙的老婆,藏富於民不是說說而已,包括宋江這種小吏出手都非常闊綽,江湖號稱及時雨,看見誰都可以撒錢救濟,而水滸傳描寫的時代已經是宋朝開始崩潰的時期,但民間依然富得流油,之所以江山搖搖欲墜,還是在於朝廷的腐朽和官吏的腐敗,加上重文抑武導致軍備不夠強大才導致滅國。
而大秦眼下商稅最高達到四比一,農稅亂七八糟加起來幾乎達到甚至超過六成,為了支撐大秦的軍備和建設,民間承受了極其沉重的負擔,國強民貧就是眼下的格局。
眼下大秦已經幹掉了威脅最大的匈奴和東胡,基本上外部威脅已經掃除,沒有宋朝那種遼金夏吐蕃等異族環伺的局面,周邊已經非常平穩,需要效仿宋朝執行輕徭薄賦的政策來修生養息,讓民間富裕起來,國家才會繁榮穩定。
還有一點就是大秦眼下地廣人稀資源充足,人均可分配的資源遠遠大於後世的唐宋元明時期,只要足夠勤勞,人均可耕地面積簡直大到無法想象,短時期之內絕對不會有農田不夠分配的地步,因此也不會因為土地大量集中產生農民和地主階級的尖銳矛盾。
因為土地問題是歷史上農民起義的最主要的刺激因素。
但這個因素在大秦不可能出現。
沉重的稅負和徭役才是大秦崩潰的主因。
推廣新式耕種,推廣鋼鐵農具,推廣新的商業理念,減輕賦稅刺激民間發展,才是大秦能夠堅持下去和繁榮發展的唯一道路。
喜歡帝國吃相請大家收藏:()帝國吃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