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滑翔機試驗的巨大影響,讓這種原來看似玩具的遊戲一下變成了科學院的熱門話題。
在科學院許多匠工匠吏的要求下,陳旭特意在工學院組織了一場關於空氣動力學的簡單講座。
但由此帶來了更多的問題,那就是關於氣流的形成和地形地勢的相互影響和關係,陳旭又不得不增加了幾場關於氣候和地形關係的講座。
“氣流的形成很複雜,溫度、地形、陽光都對其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大氣流動其實和水的原理是一樣的,水都是從高處往地處流動,這個原理我以前講過,是因為重力的原因,積水越高產生的水壓越大,空氣也一樣有氣壓,從壓力高的地方不斷流向壓力低的地方,這就會形成風,南方氣候微暖『潮』溼,日照充足,地表水蒸發強烈,就會形成足夠大的氣壓,這股壓力就會往內陸擴充套件,就形成攜帶大量水汽的季風,這股氣流遇到了太乙山脈的阻擋,氣流不斷上升,溫度便不斷降低,最後氣流凝聚成為雲霧變成水滴降落下來,在太乙山南麓形成大量降水,使得南方雨水充沛,而也是因為太乙山脈的阻擋,暖溼氣流無法大量深入中原內地,造成了大河流域比較乾旱少雨,同樣西北因為陰山山脈和高原再次阻擋,水汽再次減少,因此西北諸地都乾旱少雨,不光植物品種減少,而且植被也比較稀疏……”
雨水形成的原理在後世小學生都非常清楚,但放在這個時代,那就是非常不可理解,春秋戰國時期對於自然科學的研究剛剛開始萌芽,還遠遠沒有形成共識,至於系統的大氣運動理論更加不可能。
天空的雲霧從何而來沒有人知道,因此吹風下雨都以為是神仙妖魔在『操』控。
傳說中風師雨伯就是兩個可以『操』縱吹風下雨的妖神,而且蚩尤還藉助這兩個神仙打敗了黃帝數次。
而到了後來,行雲布雨變成了龍王的工作,因此乾旱時節祈求雨神和龍王,暴雨成災也會給龍王和雨神磕頭上供。
在這個鬼神崇拜的年代,所有一切無法解釋的自然想象都會和鬼神聯絡在一起。
春夏秋冬有神,白天黑夜有神,吹風下雨有神,就連煮飯睡覺也有神,總之鬼神無處不在,萬民對自然的敬畏轉化為對各種神的崇拜,供奉瓜果三牲祈求各種神的保佑。
但陳旭的這種說法完全打破了吹風下雨的鬼神理論。
因此科學院和工學院的匠工匠吏學生都對這些變的非常『迷』茫。
如果吹風下雨不是神在掌控,那麼風神雨神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
“科學,不是研究鬼神,而是用一種直觀的手段去分析理解自然之道,對於不理解的不要輕易就丟給神仙妖魔,而是要仔細去想其中的原因,多問一些為什麼,比如兩顆銅球為什麼會同時落地,動滑輪為什麼會省力等等,這些看似無法理解,但其中卻有可以追溯的內在原因,我建議大家以後多看看墨家的理論,特別是對於墨經要仔細研究,因為墨子就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就是利用科學的原理在分析自然,而墨家的理論在生活中的應用也非常廣泛,最簡單的就是秤,利用的就是墨子關於力臂的平衡原理……”
對於課堂上吵吵嚷嚷的局面,陳旭也沒有太多的精力去挨著仔細解釋一些東西,因為要解釋的太多了,每一句話都需要去解釋,這就是時代的侷限,一個人的思想領先半步是天才,如果您先太多就是神仙妖魔。
因此這些都只有陳旭這個身為仙家弟子的身份才能壓制住,否則如果是一個平常人來說這些理論,估計會被皇帝放到油鍋裡慢慢炸的外焦裡嫩,要把身體裡面那個妖魔徹底炸的灰飛煙滅才會放心。
四月到五月,初夏到盛夏,天氣越來越熱,陳旭的生活也在平淡中變得異常充實。
為了解決一些科學的解釋問題,讓科學院和工學院的匠工匠吏和學生能夠更直觀的瞭解科學並非是一個新生的學派,因此陳旭專門讓書局將墨子關於科學方面的理論全部整理出來,修訂之後印刷出版。
因此新編的《墨經》就成為了百家門派中第一個被正式出版的經義,而且和張蒼的《九章算術》以及陳旭主持編寫的《簡易幾何論》一起,作為了工學院學生必須學習的科目。
對於《墨經》的出版,曾經在朝堂和百家門徒中掀起了一股劇烈的波瀾,連皇帝都被驚動,然後專門邀請陳旭入宮詳細瞭解了陳旭的想法,之後也沒有再說什麼。
《墨經》並沒有宣揚墨子那一套嚴密到宗教『性』質的組織結構,也沒有宣揚墨家那種萬民平等的政治思想,更沒有去宣揚墨家的治國觀念,而是純粹的只收集整理了墨家對於數學、幾何、光學和力的理解和認知,實際上就是一本完全的科學啟蒙教程。
而且因為墨經的出版和報紙的宣傳,隱藏在全國各地的一些墨家門徒有人開始懷著謹慎的心情前來咸陽,到科學院和工學院應聘,使得陳旭收到了好幾個精通機械製造而且理論豐富的學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而對於這些學者,陳旭將他們安排在科學院和工學院任職,同時也要求這些墨家門徒儘量摒棄和儒家法家在治國方面的爭鬥,專心致志的做科學研究,爭取用自己的知識為自己的未來謀一個遠大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