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此處非是談論儲君之所!”陳旭雖然非常想聽,但這種嚴肅的話題在這種地方出來,恐怕一旦傳出去必然引起滿城風雨。
因為皇帝竟然對大皇子不滿,這才是一直未曾立儲的原因。
“兒臣知錯,還請父皇責罰!”扶蘇驚恐之後哆嗦著給秦始皇行禮。
“哼,你都不知道錯在何處,責罰你有何用?朕知你信奉儒學,熟讀孔孟經義,朕問你,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是何意?”
“回陛下,此乃是孔子斥責弟子宰予之語,責怪宰予不該大白學習的時候睡覺。”
“宰予結局如何?”
“結局……結局……”雖然站在清涼的水中,扶蘇額頭上瞬間又豆粒大的汗珠滾滾而落,身體微微的顫抖著,“宰予某亂被滅族!”
“宰予雖然隨著孔子學習,但言行卻並不符合孔子的要求,巧舌善辯,處處不守禮儀,因此孔子: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對於宰予,孔子自言就是以言取人而看錯了,因此直言宰予不配詢問五帝之德,認為他德行有虧非是君子……”
秦始皇到這裡直勾勾的盯著扶蘇:“我大秦強於法術,處處皆以法繩之,才有今日之一統大局,然六國歸一但六國皆都民心不穩,諸侯滅而百姓猶擾亂不堪,此非法術而不能治,你為朕之長子,但卻從未思慮法術之利,整日與一群儒家門徒混在一起,若你為儲君,將來登基必廢強法而尊古禮,而尊古禮則必封諸侯,若此,朕一生操勞焉不毀於你手?下大勢若百川歸海,一統乃大勢所趨,朕不為,必然還有別人為之,但朕既為之,必然不許乾坤再次反覆,大周諸侯爭鬥數百年,連年戰亂導致庶民疾苦不堪,黎民死於刀兵者不計其數,朕恤之,才有滅六國之戰。”
秦始皇這一番話猶若重鼓在陳旭耳邊擂響,雖然言語不重,但聲音卻恍若驚雷。
原來秦始皇一直沒有立扶蘇為儲君的原因竟然是因為擔心扶蘇上臺後重用儒家,而儒家尊崇古禮,必然會再提分封,而扶蘇信奉儒學厭惡法術,基本上可以確定會分封諸位兄弟和諸多大臣,則秦始皇辛辛苦苦打下的六國江山,一統華夏的格局再次回到大周的諸侯爭霸的局面,那樣秦始皇一開始想結束諸侯混戰而黎民百姓亡命與刀兵的狀況將會重新出現。
秦始皇很警惕儒家,因為朝堂之上數次提請分封制度的就是儒家,也因為分封之事朝堂就發生過數次爭吵,焚書的起因就是因為儒家名士淳于越在秦始皇的酒宴上和博士周青臣因為尊古分封之事再次起了衝突,秦始皇把兩人交給李斯處理,李斯認為要結束這種不斷的爭吵和衝突,最好的方法就是燒掉詩書和百家典籍,讓下人以後變得愚昧無知,於是提請了焚書。
秦始皇既然認同了李斯的話採用了郡縣制來控制整個國家,這樣就不會出現因為分封后咸陽失去控制力而導致諸侯爭鬥的局面,必然不會允許大秦帝國再走老路。
而扶蘇親近儒家讓他非常警惕。
或者其他的皇子或多或少都和扶蘇一樣對法術治國不太認同或者不感興趣,而唯有兒子胡亥自就給他安排了一個精通法律的老師,那就是趙高,而趙高又是皇族人,完全值得信賴。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數次巡遊秦始皇都帶著胡亥的原因,或許他認為自幼便學習律法的胡亥是可以繼承他的皇帝位置,再加上趙高和李斯的輔佐,大秦必然還是強法而尊,絕對不會走分封的老路。
後世的歷史上言趙高矯詔扶持胡亥上臺,但其實想想這其中有兩個很不合道理的地方。
第一,秦始皇十多個兒子,為何只帶胡亥。
第二,如果是趙高故意為之,攛掇秦始皇帶上胡亥,這也不通,秦始皇如果不喜歡胡亥,打死他也不會帶著出門。
其實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秦始皇彌留之際,吩咐寫下的詔書是讓扶蘇:以兵屬蒙恬,與喪合咸陽而葬。這份詔書沒有任何明確指出讓扶蘇接替帝位,秦始皇明明知道自己要死了,但還是不願意把接班人明確下來,證明他還在猶豫。
而正是這種猶豫,最終導致了大秦崩潰。
當然,這些都是陳旭知道的另一個平行時空發生的事情了。
因為眼下泡在這個穿越兩千年而來的游泳池中,秦始皇用非常明確的語言出了他不立扶蘇的原因,那就是他擔心與儒家親近的扶蘇毀掉他一生好不容易打下來的大秦江山。
如果有史官在此,這段話當記錄下來流傳後世,或者……陳旭打算等會兒寫下來。
喜歡帝國吃相請大家收藏:()帝國吃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