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是每一個穿越到古代的有志青年都想幹的事情。
後世各種挖墳開棺的考古,為的就是能夠找到中華文明遺失在歷史長河之中的各種傳承。
可惜幾千年文明,經歷的也是幾千年戰亂,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從古至今幾乎年年不斷,無數文明斷絕傳承,無數種族煙消雲散,根據對歷史的研究,中國歷史上就幾乎沒有太平過一年,在這漫天紛飛的戰火之中,無數典籍被付之一炬,無數傳承湮滅無形,就連易經這種代表華夏文明正統起源的典籍,在反覆的朝代更迭和戰亂之中,也漸漸失去了本來面目,後人再也無法得窺根本,只能讓無數後人扼腕嘆息。
保不住老祖宗的基業和傳承,是每一箇中國人心中無法磨滅的痛。
最簡單的就比如青銅器的鑄造,那些精美的青銅器在幾千年前到底是如何製造出來的,那越王勾踐的寶劍,兩千多年後用現代化的科技和工藝,依舊無法復原製造出來,因此,無數的科學家和哲學家認為,中華文明的前身,還有一個高度發達的燦爛文明,但已經淹沒在滔天的洪水之中,那八卦和易經,那晦澀難懂的尚書,那匪夷所思的三星堆遺物,那上古流傳下來的神話故事,一切的一切都在如今許多的典籍之中能夠搜尋到蛛絲馬跡,如果還不趁早收集保護,大秦崩塌之後,中華文明將會出現一個斷崖式的毀滅和斷絕。
如若歷史無法改變,幾年後的焚書坑儒,再緊接著楚漢大戰,無數的上古傳承都將徹底湮滅。
這份痛,這道傷口,將撕裂數千年再也無法癒合。
陳旭知道歷史,但卻不敢保證自己能夠真的改變歷史。
於是只能早作打算,趁著這些東西現在還不值錢也無人關注的時候,儘可能的將其保留下來。
不然即便是僅僅數百年之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結果就是,最能瞭解秦朝以前歷史的典籍就只有《史記》一書,而編寫史記的人是儒家弟子司馬遷,而且書籍還要得到大漢帝國皇帝的承認和許可,而裡面的許多內容,也自然而然不再純粹,大秦帝國的身份和先秦諸子的學問也都不可避免的有修改和扭曲,其中到底有多少是真實的或者說是可信的,特別是關於秦朝和秦始皇的論述都值得商榷和懷疑。
後世都言大秦是暴秦,但透過陳旭的觀察來看,稅負徭役的確沉重,但還沒有暴虐到要崩塌亡國的地步。
六國遺老遺少雖然暗中蟄伏有興風作浪的態勢,但大秦的政局卻非常穩固,而且這種穩固的態勢日甚一日,無論是官員還是黎民百姓,即便是口中皆有不滿,但實際上更多的還是保持著平穩和恭順。
老百姓的要求很簡單,那就是如同江北亭所說:只為一飯一衣一棲身之地而已。
眼下陳旭既要擔心自己的安危,讓自己能夠儘可能的好好活下去,同時又要操心中華文明的傳承和未來。
於是他感覺自己竟然很累,同時也有些茫然。
十年之後,到底會發生什麼?
即便是自己抱上了秦始皇的粗大腿,能否憑藉自己的力量改變歷史,改變中國,改變命運?
在一里之外的小山腳下,陶器作坊的旁邊,又築起了一件封閉的泥石房間,不算太大,長約七八米,上面開了幾個小孔,寬高不過兩米,就像一個橫臥在地上的大煙囪。
這是陳旭用來制墨的地方。
一個土灶加上這間長條形的泥石房間,就是用來燒松木取松煙的。
這個時代其實已經有墨,但是用的石墨,就是後世乾電池中央的那根黑色的碳心,是一種含碳量很高的礦石,很脆,要磨成粉加水攪拌成黑色的墨汁,用來在竹木簡上寫字,不過因為顆粒很粗糙,而且水溶性不好,寫出來的字顏色並不黑,時間長了也容易脫落,因此重要的資訊還是在竹木簡上用刻刀刻出字型,然後用毛筆添上石墨水,這樣屬於一種完全重複的勞動,但又不得不這樣做,不然刻在竹木簡上的字辨認起來很困難。
但清河鎮這種窮鄉僻壤連石墨都沒有,平時寫字都是用木炭粉加上水寫,在竹木簡上還將就可以辨認,但寫在紙上因為含水量太大,瞬間就會沁開一大片,因此他都是用桐油加水加木碳粉熬煮之後寫字,但木炭粉同樣顆粒粗糙水溶性不好,而且桐油粘性太大,非常粘筆,一旦桐油墨汁乾透,這支筆就算是廢了,而毛筆的製作比較麻煩,因此代價比較大,桐油墨汁還有一個最大的壞處就是幹得快,製作和取用不方便,因為灌裝和儲存密封不好,熬製好的墨汁過幾天拿出來可能就板結發乾了,根本無法使用,因此陳旭需要提前製作出後世那種墨條,用的時候放在硯臺裡面用水研磨一下就能使用。
陳旭只知道後世流行的都是松煙墨,而農村生活的經歷也告訴他,燒柴的火灶之中冒出的濃煙會附著在鍋底或者煙囪裡面,過上一年半年都要把鍋取下來颳去厚厚一層鍋底灰,不然的話這口鍋炒菜的時候便會讓廚師欲仙欲死,當然,煙囪也是一樣,過上幾年同樣要清理一下,不然整個煙囪都有可能被菸灰堵上,然後自然是通風不好造成一生火滿屋子都是濃煙,足可以把燒火的人燻成崑崙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那些從鍋底或者煙囪之中清理出來的就是炭灰,顆粒絕對比木炭磨成的粉末要細多了,用來制墨肯定也比碳粉墨汁要好的多。
而眼前這個用來制墨的長條形房間,其實就是一個火灶加煙囪。
在這個材料和建築工藝都極其低下的年代,想把煙囪修高是不太可能的,但修長是一點兒問題都沒有,於是眼下修出來的就是這樣一個奇怪的大煙囪。
要得到足夠多的菸灰,自然是燃燒的越不充分越好,也就是要讓木材不能充分燃燒,拼命的冒煙,就像燻臘肉一樣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