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正大的偷師。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更何況對方還是國內知名的電視劇大導演?
雖然從本質上來說,電視劇是電視劇,電影是電影。
用電視劇的手法去表現電影,那是絕對行不通的。
但是反過來可以。
就比如一直讓方思逸不以為然的《琅琊榜》,在表現方式上,每一幀都可以拿到電影鏡頭之中使用。
其實殊途同歸,只要你不將觀眾當傻子,觀眾絕對會回報你最大的支援!
不過可惜,這一點,在面對未來那個被資本支配的圈子時,卻根本無法做到。
對於資本而言,撈錢才是最基本的。
寧願花費昂貴的片酬去選用高流量、高人氣的小鮮肉,也不想去按照影視劇的製作流程,去製作一部口碑和收視爆棚的電視劇。
這是一個十分讓人無奈的事情。
其實也不能怪資本如此無情無理。
舉個最為簡單的例子。
比如某當紅流量小鮮肉的首部電視劇作品,雖然話題度炒得熱鬧,收視率也十分不錯,但是口碑卻don了極點不說,更是幾乎賣不動二輪播放。
但是你知道這一部電視劇的首輪播放賣了多少錢麼?
三個億!
雖然沒有後續,但是三個億的價格,也是讓人為之瘋狂的。
而反觀良心劇呢。
這就有些尷尬了。
比如17年火爆熒幕,並且成為當年第一“神劇”的《人民的名義》,當初賣劇的價格還不到一個億!
就算是後來不斷被重播,二輪播放和三輪播放也都賣了一個不錯的價格,但據說也沒有超過三個億。
你想想,《人民的名義》可是集結了一眾演藝大咖、老戲骨之類的,卻僅僅只是收獲了不到三個億,而且還是一部在那個普遍收視率三的年代,最終收視率破八的劇集,卻僅僅只是不到三個億。
你就知道為什麼了。
而且雖然那一部被人diss到天的劇首輪只是賣了三個億,但這只是劇集賣錢,還有著後續啊。
你要知道,在當時那個年代,任何一個産業ip的開發,基本上都是三板斧的,綜合算下來,這一部電視劇,最少為出品方帶來了四個億,近五個億的收入!
雖然價效比上來說,並不算多高,但是……
賺錢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