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消逝的舊日。
唐風理解的第一種本源,實際它不是一種‘昨日’,它是一種痕跡。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一種記錄的具現物。最接近的例子:文字。或者說,音樂,圖畫,工藝品。唐風的意思,這些東西不會消逝,它們都被某種記錄儲存了。即使你毀滅一種文字,它仍然存在於某些論外空間,只是你不知道罷了。
更直接的說法,唐小白也懂得,唐風也暗指……上世七遺!
這個不可消逝的舊日。
最直接的證據就是上世七遺。
它們確實消失了,也確實迴歸了。以什麼樣的方式迴歸,不重要,重要是它們曾經存在又曾經消失,但又重新出現了。跟文字和音樂一樣,它在某一時刻消失過,但始終被記錄著。因此,它就是不可消逝的舊日。
可以修改的現實,例項是?
門之牆。
每一個打破次元壁的強者,他們努力前進之時都遇過一件事:望見一道門。
如果有能力進步,在某一種時刻,他們就會直接‘觸及’這一道門。在那時候,他們有兩個選擇:一,留下,圓滿成功了。二,繼續前進,朝著未知的道路繼續奮進。這兩種選擇哪一種更多,暫且不提。第二種人,他們往往會留下一道‘門’。
這時候,一個‘可以修改的現實’就產生了。
因為。
這一道‘門’會產生一個特殊的論外空間,而這個論外空間又是雛形狀態,但它擁有基本的發展線。這個發展線,不用說,就跟留下它的主人幾乎一模一樣。可能,在成長的中途會有些變化,但,這個論外空間內部又擁有無數個次元,每個次元又擁有無數小虛空。不管有多少變化,總有一個湊巧跟留下門的強者一樣成長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不提外力干涉,其它類似‘主線’的扭曲線,實際就是‘修改’了的現實。
往小了說,就好像抄寫一本書或者臨摹一幅畫。
書有原本。
畫有原畫。
抄寫和臨摹的東西再像,它們也不是原者,它們就是‘修改’出來的現實。門之牆,它擁有最大數量的‘抄寫’和‘臨摹’作品。同樣的,如果你不在乎本尊本原,那些新成長出來的複製品也可以是‘新生之物’。在平凡人的觀感中,複製人叫複製人,複製車卻不叫複製車,而叫另一輛車。
所以,是複製還是新品,全在你的個人看法。
可以修改的現實,最大實驗就是門之牆。理解到這一步,第一種本源和第二種本源都算弄明白了,也有例項為證了。然而,第三種是什麼,仍然沒有頭緒。
唐風等人覺得能力不夠,需要實力提升才能繼續探索。
換個說法。
他們覺得唐小白有可能做到。這個‘覺得’,理由何在?
“你是唐士道?”唐小白找到了一個人,希望他可以解決自己的疑惑。
“不,我只是投影。”
“為什麼你不能是唐士道?”唐小白再問。
“因為我相信我不是。”
“為什麼相信?”
“因為我曾經問過自己一樣的問題,而最終,我找到了答案。”自認是投影的‘唐士道’如是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