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求結果,而不問過程。
以錯誤的方式得出正確的答案,亦不為過。
三先生則倡導教化,欲以儒家之禮儀道德,澤被蒼生。諸葛間認同三先生之理念,故而拜入門下。
蘇景和三先生的之爭,本是思想文脈之辯。
可是,夫子東海尋仙之後。
書院之內,爭論愈發激烈,雙方弟子爭論不休,三先生與四先生之間的鴻溝日益加深。
二先生與大先生亦牽涉其中,終致大先生負氣前往大齊。
二先生則身染重病。
三先生亦心灰意冷。
蘇景帶著弟子入了朝廷,三先生守在書院。
身為三先生的弟子,本應該遠離朝堂。如今諸葛間步入仕途,在書院同窗之中,多有非議,以為另擇文脈。
是為“背叛師門”,不為人恥,豈不是寒了先生的心。
書院之中,亦有不少弟子,暗中歸附這位師叔,可是從未有如此明目張膽者。
蘇景對此極為重視,給予諸葛間極高的禮遇,大有“千金買馬骨”之意,任命他為軍機大學士,賦予其參議軍務之重權。
諸葛間此舉,實有苦衷。
他始終秉持教化之理念,但見三先生心灰意冷,書院人心渙散。
故而,他感念先生的恩德,即便揹負罵名,亦要為三先生做些什麼,以朝堂為突破,尋求破局之道。
世上再無“靜月湖”種豆南山下的“靜月先生”,只有“諸葛大學生。”
諸葛間內心嘆了口氣,回過神來。
近日來,劍南道妖魔作祟之事,朝中內閣已展開熱議,雖尚未有定論,卻也已有脈絡在其中,只待蘇相下決定。
謝原緩緩陳述道:“這是代理國之戰,龍宮之妖魔種視為小國,而大國則嚴守盟約,讓小國代行征伐之事……”
諸葛間初時不以為意,只當這是外甥的童言稚語,但自“代理國”三字入耳,他眼神驟凝。
尤其是謝原講的有理有據,深入淺出。
諸葛間越聽越心驚,不由抬頭看去,眉頭緊皺,語氣一沉。
“你從何處聽來?”
此言實為內閣對此事的定論,昭示大齊不會涉足其中。
這等觀論,絕非謝府一位公子哥所能通透。
莫非內閣之事已悄然洩露於民間?
或是大隋莫非已經得知。
謝原見舅舅眸子之中的從未有過的嚴肅,不由一怔,嘴上的話戛然而止。
謝原知道這是觀第所說的話,臉上露出猶豫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