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有何不敢當?先皇在世時,便曾言,以先生的才學,大慶的實在太小。”
不知何時起。
周禎對謝淳安的稱謂已悄然改變。
從“謝大人”變為了“先生”。
從“朕”變為了“我”。
回憶往昔,他們幾位皇子,都曾在謝淳安的教誨下受益良多。
皆是稱先生!
那時的謝淳安,不過是從北地而來的一介布衣,初到京都時,還只是個府衙中不起眼的小吏。
然而!
短短五六年光景,謝淳安便從一名府衙小吏一躍成為朝中權貴的佼佼者。
改朝換代後,他的威望更是絲毫未減,反而愈發穩固。
如今的謝淳安,已然是朝中真正手握重權的幾人之一。
他行事謹慎,步步為營,無論是處理朝政大事還是解決複雜的人際關係,都顯得遊刃有餘。
他從不輕易表露自己的意圖,總是能夠準確地把握時機,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決策。
也正是!
謝淳安的選擇二皇子周禎,朝中大多數人也是跟風。原因無他,這些年來這位謝尚書,從未走錯過一步。
周禎心中升起一絲好奇與不解,便誠懇地問道:
“先生,我一直有個疑問,為何在先皇駕崩之後,您便轉而看好我,並決定輔佐我?”
之前這位謝淳安從不介入黨爭,不關乎皇權漩渦。
一直置身事外。
這位禮部尚書淡淡道:
“妻兒老小皆在京都,為了他們,微臣只能順應時勢,效忠於陛下。”
周禎聞言,臉上並未露出不悅之色,反而多了一絲會心的笑容。
若是臣子別無所依,那麼反倒是危險了。
周禎突然憶起一事道:
“我記得先生,您當年在北地所學的,既非儒家之道,亦非道家之術,更非法家之法。”
“而是投入鬼谷一門,研習縱橫之術,學了陰陽家的學說。”
二千年前戰國之時,學說可謂百家爭鳴,各抒己見,治國之法、求道之術,皆百齊放。
追求天人合一的道家,試圖以自身偉力超脫世界。
魔道則欲取天下而加之一身。
法家主張以法度治國,視天下為犁,架萬民於戰車。
墨家倡導兼愛非攻,唯我獨白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