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這位張教授在黑板上寫字的時候就一直在注意他寫的內容了。
只是這段時間姜鹿溪看書看的也不少了,古代的一些經典文學或者是一些好的詩詞文章也看了不少,但這段文章,姜鹿溪確實不知道出自何處。
其實,都不只是他,就連教室裡許多文學院大二的學生在看到這段文章時也是一臉懵。
不過看這段文字的問題,應該是一篇賦無疑了。
所謂賦,就是古代講究需要帶韻的一種文體。
對於古文來說,無韻不成詩,而同樣,無韻也同樣不成賦。
賦,更像是古代的散文。
只是,知道是賦很簡單,出自哪裡,就很難了。
姜鹿溪皺了皺眉,她顯然是看不出來的。
看著底下的眾人沉默不語。
他又道:“這篇賦雖是名人所做,但本身確實不太出名,大家不瞭解這段文章的出處沒關係,但這段文章裡悲莫悲兮生別離這句,大家應該瞭解吧?”
有學生突然舉起了手。
“你來回答一下。”張教授讓那名學生站了起來。
“老師,悲莫悲兮生別離這句的典故,應該是出自辛棄疾的《水調歌頭·壬子三山被召陳端仁給事飲餞》,這篇詞裡有一句,叫做悲莫悲生離別,樂莫樂新相識。”那名學生答道。
“還有嗎?”張教授眼睛一亮,然後笑著問道。
他以前問這個問題時,基本上都是回答不出來的。
沒想到這一屆竟然有學生回答了上來。
這說明這學生的書是真的沒少讀的。
因為辛棄疾的這首詞,也是挺冷門的一首。
當這名學生回答出這個問題,說出辛棄疾的這首詞時,確實引起了教室裡許多人的一陣驚訝,這首詞,教室裡確實有很多人沒聽說過。
“沒了。”那學生搖了搖頭。
“請坐。”張教授笑著讓那名學生坐了下來,不過眼裡閃過一抹可惜之色。
“還有學生知道嗎?”他又問道。
此時就真的沒有學生再舉手了。
“你知道嗎?”姜鹿溪忽然小聲地問道。
程行看了她一眼,道:“知道。”
“那你為什麼不舉手回答?”姜鹿溪不解地問道。
“關於這個問題,我不太想回答。”程行搖頭道。
“為什麼?”姜鹿溪問道。
“沒什麼。”程行看了她一眼,然後搖了搖頭。
只是有些事情,有些問題,不是他想不回答就可以不回答的。
比如此時張教授在看到沒有人舉手回答之後,就把目光投向了程行。
“程行,你來回答一下。”張教授直接道。
“老師,這個問題我能不回答嗎?”程行問道。
張教授聞言愣了愣,隨後眉頭一皺,道:“不行。”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程行他是認識的。
張教授還以為程行這是怕回答不出來故意這般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