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題材不限,詩歌除外。
這是這次月考的作文題目。
這次月考的作文,是一個寫景題。
而程行這次寫的作文,寫的景色,便是安城的《安河》。
當鄭華朗讀起程行寫的這篇《安河》時。
底下寂靜無聲,所有人都在認真聽著。
而姜鹿溪聽著程行這篇文章。
聽其文,似觀其畫。
有水聲潺潺,熒光漫漫。
有寂靜無聲,北風嗚咽。
都是在安河邊長大,許多人都見過安河。
因此,文章裡的安河,也就愈發的能讓人感同身受。
當時劉文強他們之所以為了別班學生的一篇文章跟孔林據理力爭,就是因為這篇文章,讓他們勾起了兒時的回憶,寫到他們心裡去了。
一樣的風景,一樣的安河。
程行筆下的安河,像是童年記憶裡的一副山水畫。
安河繞安城,暮色晚歸提。
安河將整個安城一分為二。
安河的北邊叫安北,安河的南邊,叫安南。
古時候安北的許多人早出會去安南賣東西。
他們晨時出去,暮時回來。
而橫跨安南和安北的那座大橋,就叫做歸提。
而當鄭華將程行這篇文章看完,讀到這最後一句時,不由得愣了愣。
程行最後一段,沒有寫安河的水也沒有寫安河的風景。
他寫的是安河的歸提橋上,暮色時分,早出晚歸的安城人。
水與夕陽,橋與晚歸人。
這份景色,躍然紙上。
也同時,勾起了十多年前,安北因為經濟匱乏,大批人去安南辛苦勞作,然後晚上無數人湧向歸提橋,從歸提橋回家的場面。
那時候的安城,雖然窮,但還有很多人。
到了如今,這一幕,早就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
這篇文章,該是滿分才是。
甚至在於鄭華心裡,他與程行的那篇《燈火》,不分上下。
寫人如此,寫景亦如此。
鄭華已經能想象,未來的程行,即便不靠著高考,也能名震天下。
“這寫的也太好了吧?”孫瑩驚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