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節餘瑾進宮
立身卓爾青松操挺志堅然白壁姿
辰時已到,蕭浞蔔陪同夫人耶律餘瑾,乘坐府內黃包馬車,奔往皇宮。
其實這一切都是齊天皇後一手操作的,早以安排就緒了。皇上召見殿試只不過是走走過場,給文武百官明示耳目而已,證明耶律餘瑾是名正言順的被皇上聖旨聘任的。促使眾臣信同。齊天皇後重用耶律餘瑾這位才女是她經過多天的深思熟慮,苦思冥想,做出周密的安排。特別是她說服了皇上,爭取了皇上的支援,。她所以之用這麼大的精力,採用自己的弟媳進宮執教太子,這是多種原因和有著特殊意義地。第一;耶律餘瑾是自親,換句話說是自己人。前面書中說過,當今聖宗執掌的遼國王朝,雖然說是太平盛世,但是在皇族內部暗中依然有二派在鬥爭;一派是以齊天皇後、蕭浞蔔,南院為首的改革派,另一派是以蕭耨斤順聖元妃後封為欽哀皇後)和她的次子耶律重元皇弟),以及孃家親信為首的北院反皇派,雙方矛盾對立越演越烈的趨勢,已經到了尖峰地步。齊天皇後招進耶律餘瑾進宮是為了加強她執政的力量。二是;在太子身上下工夫,因為太子宗真是自己一歲抱養的,宗真原是順聖元妃所生。她搜尋苦腸,絞盡腦汁。想辦法把太子教育成自己所希望自己人。從太子懂事三歲時她就教導他,知恩途抱,反哺養育之恩,教育兒子自小養成仁義厚德。皇後更是位慈心良母,待太子勝於親生兒子,現如今太子已經七歲了,是入學年齡了,宮內有一翰林大學士來教太子契丹文字和宮廷禮儀。重要的是聘請餘瑾這位才女來執教漢文化,給教養太子學習先進漢制,宋典。貫徹漢族先進思想。這是長遠目標,培養太子學漢,瞭解漢人先進位制度,成為改革派,站在自己這一邊,將來執掌遼國江山。會促進大遼經濟發展,繁榮昌盛,牢固大遼江山。這是採用耶律餘瑾的最主要目的。
齊天皇後權勢在握,主宰後宮內政大權,當然朝廷重要大事,她都要過問。皇上多數是依靠齊天皇後的參政議政。
聖宗長子耶律宗真五歲時被立為太子,十二歲封為燕王,十六歲即位。
耶律餘瑾執教太子時,太子年滿七歲。餘瑾一連教他五年。到十二歲,教到宗真被封為燕王為止。
每天上午辰時二個時辰,歸餘瑾教書上課時間。下午未時一個時辰定為大學士給太子授課時間。
耶律餘瑾執教太子,開始初步是教漢字認寫,逐漸從簡入深。後來教他作詩寫詞。三年以後給太子講解孔孟學說哲理,教他四書五經,貫徹漢學文理。傳授儒家思想。貫徹漢人執政典章與治法國策。
太子宗真天生聰明伶俐,機靈精明,玲瓏剔透。學習寫作一點自通。有過目不忘之本領,餘瑾見他如此天才,又有尊師認學的好品德,這都是齊天皇後的自幼教養栽培的成果。耶律餘瑾對皇後說:
“這孩子以後定會成為‘明君天子’。”
皇上與皇後非常高興。誇耀耶律餘瑾說:“你對遼國作出無可估量的貢獻。大遼萬民感謝你。”
後二年餘瑾又給太子增加詩畫和琴藝二門課程。還經常給太子講授;政略、經濟、農商、法理、軍事、德操、認賢用人等多面知識。這給興宗後來執政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遼史二十一卷有記載:‘興宗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工詩詞,善書畫,賞以畫鵝鷹送於宋朝皇上。此畫點綴精妙,宛乎逼真。宋仁宗作飛白書以答之。興宗是遼國享有名望的山水花鳥畫家,常於宋國皇帝以書畫相贈。儼然有中原帝王之風。他與宋仁宗互贈書畫的故事一直傳為美談。他進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在文治方面有所發展。開墾中原和遼河平原的農耕,促進經濟發展,奠定了宋遼和平友好幾十年。’這些都是耶律餘瑾多年執教太子的功勞。
真宗經過耶律餘瑾長達五年的栽培教育,貫通了滿腔漢文化,成為先進思想的改革派,為一代聖君,真宗皇帝繼位後贊揚恩師耶律餘瑾說:
“吾師餘瑾功德無量,為朝廷嘔心瀝血,她!為人師表誨而不倦,替國樹才教必有方。”真宗皇帝給於耶律餘瑾高度評價。
耶律餘瑾在朝廷任教期間,透過齊天皇後向聖宗皇上進簡上書許多有利於遼國發展的策略和建議,包括改革政略、法則、經濟、教育、選才任賢等方面建議,她都是透過齊天皇後,轉達到皇上那裡。多數被聖宗皇上採納。
耶律餘瑾入宮五年後被聖宗追封為大學士翰林官職。
有一次耶律餘瑾上書說:“我聽說在保寧年間,因南京(今北京)郊區有很多空閑土地,一位漢人知名人士叫高勳,請求將其開闢成田塊,栽種水稻。先帝遼景宗有意採納。而林牙耶律昆在朝廷散佈言論說:‘高勳的這幅奏摺,定有判遼之意圖;如果種水稻,引水成畦,那麼,南京若有反叛,官軍從哪裡進城增援呢?’景宗便懷疑起此事。就沒有采納‘高勳’的建議。多麼可惜呀!這是富民強國的天大好事呀!當誤了幾十年,機不等時,時不再來呀!我建議皇上一定要相信漢人‘高勳’的見解。大量開墾耕田,開發中原和遼河平原,大力發展農業,絲蠶業。手工業等。希望聖上深思啊!”
聖宗皇帝是位明君,立刻接納了耶律餘瑾的建議。下昭全國,展開興農耕田,開渠引水種稻,還指導契丹人學習漢人植桑養蠶,種棉,發展紡織業。幾年後遼國經濟得到發展,達到頂峰。
聖宗在位十幾年內,他對遼朝的政治、經濟、教育、法律諸方面進行一系列的改革,遼國已進入鼎盛時期。這些於耶律餘僅的功績分不開的。
餘瑾進入相府第三年懷孕了,夫妻二人喜出望外,興高意滿,同有愉悅和甜蜜感。夫妻二人決定去慈仁寺院,燒香許願,以謝天恩。因路途遙遠,慈仁寺又建在深山峻谷之中,道路崎嶇,峰迴路轉。決定騎馬而行。蕭浞蔔同夫人耶律餘瑾同騎一匹黃驃馬,奔往慈仁寺。
這是一個初春清晨,紅日從東方群峰中冉冉升起,頓時,峭壁染赤。映紅了片片彩雲,絢麗早霞照映著初出土的嫩草,像一望無際翠綠的彩緞鋪在草原上,草地上的羊群像是撒在錦緞上的珍珠在綠原上滾動。大草原似一幅天然的錦繡,呈現在二人眼前。
從上京起身直奔西南方向,那匹黃膘馬飛奔似箭,奔躍三個時辰,越過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後,前邊是崎嶇起伏的連綿群山。進入山谷,有一羊腸小道,坐騎放慢了踢聲,入進深山,山勢陡竣,高聳矗立。
這就是佛教聖地小五臺山。廟宇布落在各個山角。據說此處有十幾座寺廟。大多數是漢唐時代修建的。
蕭浞蔔二人見山路曲折婉蜒,崎嶇不平,那匹馬行走困難,便下馬牽著坐駒步行,繞過幾個山頭,眼前是幾十層通天石皆。蕭浞蔔把馬拴在一棵小樹上。挽著餘瑾手,邁上一登登的石碣層層往上攀登,片刻登到頂層,呈現一片金碧輝煌的建築。這就是遠近知名的慈仁寺,二人加快腳步,又行百十多步,來到廟門前,門上簷正中掛一牌扁,藍底黑框,上刻‘慈仁寺’三個金色大字,傳說是唐朝開國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親筆提字贈送的,據說本寺高曾廟號法空,曾經給太宗的母親患的疑難絕症,醫治痊癒了。唐太宗為了感恩出重金,整修慈仁寺院,贈送此牌匾。
二人從廟門進來,開始欣賞這座宏偉建築;三重大殿。佛殿坐北朝南,高聳雲霄,朱欄玉戶,畫棟雕樑。頭一層殿是‘忠義殿’有關公、劉備、張飛三位朔像。,二人進殿燒香叩拜完畢觀看牆壁是畫著三國眾多人物,文武將士,個個威武勇猛,喊殺奮戰的架式。餘瑾喜歡壁畫,贊揚工匠高超的工藝手法。來到二層殿是“三清殿”依然進香跪拜三神,拜畢,餘瑾興致觀看壁畫,她用手指著壁上畫的三百六十神像給相爺看,因為殿內不許喧聲話語,她只能用手指劃給相爺看;那男男女女,重重疊疊,彩雲繚繞,衣飾繽紛,層次分明,翼翼如生,活靈活現。畫匠功底非凡,世間獨一無二。餘瑾內心佩服。東牆畫著當地出生的‘仙人’呂洞賓仙遊顯化的故事,五十三幅,幅幅各異,頭尾相連,是一幅巨大的連環畫卷。餘瑾百觀不厭,難舍離去。相爺急心去第三層殿,牽著妻子個手來到慈安殿。
這慈安殿是本寺的主殿,原來此殿為獨立觀音寺,後來擴建把三座寺廟合併在一起,唐太宗題扁為‘慈仁寺。慈安殿建築面積最大。東西兩邊建有配殿,殿院廣闊,松柏蒼翠,揚柳參天,百花繁茂,氣味芳香。再往裡走幾十步便是正殿,建築高大氣勢,巍然雄偉壯觀肅穆,金碧輝煌。殿前面停放著三鼎香爐。香火盛旺。來燒香拜佛,求神許願的信徒者,絡繹不絕。
相爺蕭浞蔔與夫人餘瑾先買三詛香,點燃,炷在香爐內,然後邁進殿門的高檻,殿正中供俸觀音菩薩的金身坐像,金身高一丈二尺,她安詳慈面的盤坐在蓮花上。一道士敲響佛鐘,蕭浞蔔,餘瑾二人叩頭跪拜觀音菩薩,蕭浞蔔口中念念有詞默拜一刻時分,拜畢,從懷內掏出一貫錢放在佛像面前的金碗內。二人起身來到長老面前。蕭浞蔔拿出一張紅紙,上邊寫著求佛旨意。那位道長會意詛咒:“無量天尊!善哉!善哉。”便把二人領進東廊伺堂內。
道長穿一身青色道袍,頭頂青色道冠,他年過古稀,滿面紅光,神采奕奕,容光煥發,一束雪白鬍須飄然胸前。一位小道童端來三杯齋茶,分別放在三人面前,道長抬手讓坐。
蕭浞蔔剛要講明來意,道長含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