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木本承王氏,春露秋霜啟後人
唐朝廷派遣運州官員,漢臣王熙擔任北面渤海國東平寨同州都督密使。兼任渤海國翰林大學士,為四品官員。主管漢人。王熙是唐朝文人王維之後,詩書門第,家學淵源,才學淵博,博古通今。王熙任職同州都督秘史期間,把十幾口的家眷,安居在同州花山縣境內,南沙河溝象牙山角下,馬家寨後山城,今馬家寨後寺)。
東晉後期至南北朝時,高句麗趁中原內亂之機,向北又向西擴充套件自己的勢力,修建了多處以防禦為主的高句麗山城。在象牙山角下修建金家寨後山城、馬家寨山城。其中馬家寨後山城,地勢獨特,半山腰上是塊盆地,三面環山,中間有一蓮花泡小天池,群山環抱,是天然軍事要地,易守難攻,此處山水秀麗。景緻迷人。王熙所以選擇此地,一是看中此地是;瑞氣雲集,蔔居其吉,為納福呈祥寶地,是陽宅風水之聖地,後人有旺。二是距離同州府只有十幾裡,騎馬只需半個時辰。定下在此定居,見此山城荒蕪多年,房屋年久失修。又花巨金重新修建宅院,從此王氏家眷十幾口人在此定居了。
王熙在此山城居住二十幾年。長子王步貴四十六歲,大高個,五官端正,儀表堂堂,氣宇軒昂,有著一身英武威嚴的軍魂氣派。他三十歲時被渤海國王封為兵馬督軍付帥,乃是位博學多才文武雙全的將軍。
公元926年,北宋管轄的渤海國被契丹人征服,渤海國歸遼國管轄。渤海國滅亡,王步貴被迫回到山城老家,奉養父母,給父親王熙養老送終。王熙六十五歲逝世於後山城,安葬在山城後山,立下王氏祖墳。
這年遼軍佔領馬家寨後山城,做為兵站。王家遭到威脅,因王步貴是渤海國的高官軍帥,遼軍便把王家十幾口人捆綁,欲要操家問斬,正在準備斬首之時,突然遼太祖阿保機來山城視察。路過此地。他了解此地居住的是漢人姓王的官員,聽說王步貴是位軍事良將,又姓王,阿保機很器重這位姓王的漢官。因為十年前阿保機遇難時,曾經被五位姓王的道姑搭救過,在他的印象裡,凡是居住在象牙山一帶姓王的都是他的恩人,而且他還是位愛才之君。特別是漢人將才,他非常器重和愛惜。他下令部下給王氏全家人松綁,便對王步貴說:
“假如你願意歸順大遼,我封你高官做,並且給你憂厚的俸祿,厚待你全家。如果你想回宋國,我可給以放行。”
王家人跪地叩拜,謝大王不殺之恩。
王步貴暗想;“我乃是宋國臣官,哪能叛國投敵呢?契丹人魯莽,蠻橫。有多少漢人被他們殺害,這位頭領雖然這麼說,但是他在四處奔走,不能久留此地保護自己,還是趕緊離開此地為好。”他想到這裡,便跪地叩頭哀求的說:
“大王!小民已多年辭官為民回鄉奉養父母,如今父母都已離世了,我願意歸土還鄉,,回到我的國土中原。我永生不望您的不斬之恩,您就開開天恩吧!放我回歸宋國。我對天發誓,有朝一日,我一定報答大王的救命之恩。”說著他撕段袍袖,咬破中指寫上四個“知恩圖報”血字,交給那位頭領。全家跪地叩頭謝不暫之恩。
他哪裡知道站在自己面前之人,就是遼國開國皇帝遼太祖阿保機。皇上接過紅血字的布條,微笑說:“朕放你回宋國。”
阿保機從腰內掏出一塊腰牌說:“你拿著這塊腰牌,路上無人阻攔你們。”說完這位聖人上馬揚鞭而去。
那位頭領走後,王步貴才恍然大悟,知道他就是遼太祖阿保機。他驚訝不已,慶幸遇見了皇上,否則全家性命早已歸天了。
王步貴僱四輛馬車,帶著家眷,離開山城,上路行程,直奔祖籍山西運州。
有皇上腰牌,一路暢通無阻,一個月後到了山西。
從而王步貴非常感恩大遼皇帝,教育後人要孝忠遼國,要為遼國朝廷孝利,感恩戴德。因此王氏家族於契丹人幾代聯婚,於遼國結下割不斷的深遠情緣,一直傳下幾代人。
王步貴帶領家眷回到山西運州祖籍。他後來又被北宋皇上招進朝廷,追封他為兵馬副統帥,成為北宋朝廷的重臣。這年宋遼連年頻繁發生戰爭,戰亂不斷。王步貴耳聞目睹,連年戰亂,百姓民不聊生,慘不忍睹。他及其反對厭倦於遼作戰,主張講和,兩國和平共處。他多次上奏皇上說:
“大宋與遼國同是華夏炎黃子孫,不過是漢族與契丹族二族之區別。為何互相殘殺多年呢?兩國友好和睦相處!有利於強國富民。對二國都有利,何而不為呢?”
宋高宗採納了王步貴的奏摺。因此在遼國景宗年間,王步貴摔北宋使者團隊,在二國邊境與遼國蕭綽太後達成宋遼和平協議,從此二國停戰幾十年。
在王步貴七十歲那年,因宋國北方燕雲十六州被後唐割讓給遼國。大宋朝要收回燕雲十六州。朝廷派大將軍楊業統帥,由王步貴為先鋒,帶領五萬宋軍討伐遼國。當年王步貴的二十五歲之子王孝忠,也隨父從軍,擔任將軍的護衛副官。
宋、遼二國又開始宣戰,兩軍相接,徵戰幾個月,宋兵不敵遼軍的兇兵猛騎,損兵折將,在朔州於遼軍決戰中,由於寡不敵眾,只得且戰且退,至朔州南十八裡狼牙村,且不見宋朝援軍。,老將王步貴勸解元帥楊業說:
“我意於遼兵講和為上策,以緩兵之計策。從整旗鼓。再用講和方式,和談收回北國燕雲十六州。”楊業反駁說:
“我原是北漢降臣將,蒙皇上不殺之恩,授予我元帥高位,我執掌兵權十餘年,出生入死以報國洪恩。你勸我不戰,是侮辱我。對朝廷不忠,我不惜性命,死而後已,一定收回燕雲十六州。”王步貴聽罷,氣憤望極。王孝忠見自己父親被楊業辱罵,憤恨楊業不聽父親良言相勸。後來宋軍被遼兵圍困幾日,糧決兵殘,損兵折將。力不能支,無力應戰,全軍覆沒。王步貴臨終時囑咐兒子王孝忠說:
我戰死後,把屍骨葬在象牙山父親腳下。你要記住教育後人大遼對咱王家有恩,不能忘記報恩啊!”
楊業與王步貴幾位老將全部戰死,。只剩下王孝忠等一百餘人被俘虜,押運到東京今遼陽)。打入奴隸給遼軍服役,供契丹人當奴役傭人。只有王孝忠一人被遼國朝廷重用。因他武功高強,博大精深,遼穆宗看重他是人材。給予他官府貴族同等待遇,這一切感化了王孝忠。
王孝忠自幼生母早逝,父親送他去五臺山拜師學武藝,練武功。叫他以後奉於世人,為民除害,除暴安良。他二十五歲隨父從軍,父親王步貴時常教育兒子說:“大遼對咱王家有恩,你要感恩戴德,為遼國效勞。父親戰死後,他在南朝宋國再沒有親人了。一無牽掛。唯一想念的是五臺山上的師兄弟們。
王孝忠在遼朝穆宗時期,被提拔禦林軍班頭教官。後來見他帶兵有方,能武善戰。給他五百遼軍去平息女真部落叛亂。他用一個月時間,平息了暴亂,勝利而歸。皇上見他平息叛亂有功。賞他國姓,遼國的庶民沒有姓氏,只有朝廷皇室與後宮享有耶律和蕭二大姓氏。)改名為耶律孝忠,又賜給他一名契丹宮女‘蕭哥裡’為妻。提升他為鹹州府林牙。他平步青雲,時來運轉,官運恆通。一步登天,第二年被封為鹹州府節度使。
王孝忠耶律孝忠)先後生了一兒一女,男孩隨著父親國姓,起名叫耶律世義,漢名王世義。女兒為了繼承王氏接宗傳代,依然姓王,起漢名叫王休姑。
耶律世義從小跟父親練武,繼承王氏文豪家風,他精通漢文寫字。王孝忠把自己在五臺山師傅教的‘金彈神鏢’的絕技,傳給兒子耶律世義。世義的母親蕭哥裡是契丹人擅長騎射,她教會兒子女兒騎射本領。耶律世義八歲時就能騎馬射箭,獵取飛禽野獸。他幼年喜好玩石子,用石子練鏢。他能用石子打掉樹上的鳥,打重地上的山兔,人們稱他神鏢少爺。耶律世義成為遼北鹹州府一帶出名的文韜武略,博大精深的文武雙全的豪傑武士。
王孝忠的女兒王休姑比她哥哥小二歲,為了叫女兒繼承漢人傳統,沒給她改國姓,依然姓王。叫王休姑,她自幼勤奮好學,喜歡弄刀舞劍。父親不願意把女兒嫁給契丹人。決意叫女兒回到燕雲十六州漢人區域。可是休姑性格屈強獨特,她不願嫁人,喜歡寺院出家,愛好學武練功。父親心想這樣也好,正對我意,避免王家武功失傳。休姑十四歲時就被父親送到五臺山出家當了道姑,跟師傅學藝練武,她德才兼備,才高藝精,成為武功高強的俠女道姑。後來是白雲觀掌門人,道號為弘歷道姑。
耶律世義十六歲時,娶父親部下契丹人蕭教頭女兒為妻,因為此女其母是漢人。王蕭忠知到這女孩是漢人血統,便擅自作主,定下這門親事。三年後,耶律世義先後生下二女,長女起個漢族名字叫王餘鳳。小女比姐姐小三歲,隨著父親姓國姓,起名字叫耶律餘瑾。姊妹二人的性格,相仿相似,自幼機靈活潑,聰明好學。母親教她們讀書寫字,畫畫刺繡,傳授她漢文知識。受到父母的漢文化的薰陶,她們各自在四歲時,就學會吟詩,繪畫,背誦唐詩宋詞。
幾年後王孝忠被追封為鹹州府節度使,又重反故地,這是天意,他把父親王步貴的屍骨,從山西帶回象牙山馬家寨後山城,埋葬在祖父王熙腳下。
這年他帶領兒子耶律世義回到象牙山馬家寨山城,見自家的房舍,破爛不檻,不存在啦,已變成遼軍兵營了。他來到後山祖墳,祭祀祖父和父親的墳墓,拉著兒子跪拜叩頭完畢,囑咐兒子世義語重心長的說:
“你要牢記兩件事;一是;要重修王家祖墳,我和你母親歸天後也要葬在這裡,你必須要終生守護,二是;教育後人不能忘掉前輩人的遺囑;“遼太祖阿保機救了我們王家的性命,大遼對王氏有恩啊!你教育後人要世代孝忠遼國朝廷。必要知恩圖報啊!記住了嗎?”
“記住啦!”耶律世義把這二件事,永記在心,牢記了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