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相國,已經都處理了,現在洛陽城內已經實行了軍管制度,好在西涼軍因為之前的事情,已經知道了制度的執行對他們的好處,因此現在的洛陽城沒有出現一點點的混亂。”李儒點了點頭彙報道。
“嗯。”董卓點了點頭說道:“大漢朝的制度還是不錯的,只是執行的人壞了,再好的制度也沒用。”
“那些小子們雖然大字都不識幾個,但腦子又不蠢,明明白白的職務工作給他們講清楚了,有什麼是做不了的,又不是制定什麼天下大計。”
“是。”李儒恭敬的應到。心中也對董卓這一想法佩服不已。
想當初剛剛得知董卓要清理掉世家大族的人而後讓西涼軍的軍士官從底層的伍長、什長開始)去代替那些世家大族的官員維持洛陽城的運轉,李儒其實心中是完全不看好的。
畢竟說到底他李儒也是正統計程車子,那怕是寒門的,那也是士人的一員,作為一個有文化計程車人,自然是不大看得起那些大字也不認識的莽漢了。
那怕李儒因為常年廝混西涼軍的關系,對那些武力強或者軍陣指揮能力強的人才另眼相看。
但那並不代表李儒就真的對底層的西涼士卒和底層軍官有多少看重,或許讓他們打仗,李儒能放心,但去當文官那不是說笑嗎?
因此李儒一開始雖然遵守了董卓的命令,但同時他也已經做好了洛陽大亂而派大軍直接鎮壓的準備。
只不過之後的現實真切的告訴了李儒,他的準備是多餘的。
被西涼軍的軍士接管後的洛陽,不光沒有出現大亂,甚至連小混亂也沒有出現,而在各方面沒有問題的同時,反而各各官衙的辦事效率提升了一大截。
對此李儒從第二天就在思考為什麼會有這種事情出現,從前都是讀書的世家士人在管理百姓,執行制度。
包括李儒自己也認為沒有這些世家士人的幫助,根本不可能管理好這些職務和百姓。
但如今現實卻告訴李儒等見證了這一切的人,這事其實並不是一定非要士人不可的。
那些大字不識的漢子,只要教導一下,其實也能幹。
一開始包括李儒等人都因為這點而開始懷疑人生,懷疑自己讀書的意義何在?
直到後來,李儒費盡心思的去觀察去揣摩後才知道了問題的關鍵,其實就是在人身上。
朝廷的制度一貫都是從上到下的去執行的,通俗來講就是上面下命令,下面的人執行。
那麼那裡才是發命令的最上面呢?
自然是朝廷的皇帝和三公九卿了。
而官員無論大小,其實總得來說就三個權利,一是制定計劃發布命令的決斷權,二是具體事務的執行權利,以及連帶著的實際監督權。
因為封建帝王獨裁的問題和仙道勢力偉力的問題,在強勢的帝王面前或者仙人插手的時候連三公九卿有時也都會成為執行人和監督人而不是決策者。
而董卓的軍管其實就是拋棄掉大多數官員本來就很少用到,甚至一輩子也沒機會用的官員的臨機決斷權,只需要那些大字也不認識的軍官們去執行官吏的執行權和監督權罷了。
如此只需要分派好講清楚各自的職務加上執行人本人不腐敗,在大漢多年完善的制度和經驗下真是想要出錯也難。
“看來你想明白了。”董卓點了點頭說道:“在這個有著神話修煉,個人偉力歸於己身的大世界之中,你曾經所在意的凡人百姓之中所謂的世家豪門其實真的不算什麼。”
“士子文化,雖然重要的,但人道發展到如今這一步,很多事情早已經都是有據可依,有法可循了,後來者那怕無法再前行下去,也能依靠古典的經驗維持穩定,不外乎多幾次人道劫難而已。”
“可凡人的劫難對那些高高在上的仙神來說又有什麼關系呢!只要不是亡族滅種的死絕了,沒有人會真的是從為凡人的角度上出發去想的。”
“世人所言的神佛慈悲不過是強者額偶的憐憫或者利用罷了,就好像我們有時候會可憐外面的乞丐流民,但又有多少人是帶他們回去的,那怕是有帶回去當奴僕的恐怕也不會是因為存粹的憐憫吧!”
“這才是我在達到權利巔峰之後想要尋求仙道隊原因,一日不入長生法,我們的命運就一日也沒有掌握在自己手上。”董卓幽幽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