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就實際情況因為功力的問題,歐陽克六人肯定是先行一步的,其他人都只是抱團的在後面跟隨而已。
有歐陽克的八個僕人以及段智興四個隨從外加周伯通這個十三個好手,王重陽等人倒也不怎麼擔心他們會被偷襲出事。
當然其中最不擔心的就是歐陽克自己了,他早就已經吩咐過,只要有人去華山求救,就讓鬼面軍撤退的,因此歐陽克知道從他下山開始,這趟就不會再遇到什麼鬼煞門的人了。
因此在其他人或是因為惱怒,或是因為生氣而有些焦急的時候,因為輕功關系遠遠吊在前面五人身後的歐陽克還有閑情一邊翻看著剛剛到手的兩本九陰真經,一邊大步趕路。
易經鍛骨篇就是九陰真經中歐陽克最感興趣的一篇絕學。
修煉需要資質,這是歐陽克早就確定了的,這個資質可以是很多方面的,但一定要有,只有找準自己資質好的方向,並為之努力了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
所謂勤能補拙其實只有前期有用,中期可以拼搏,可一旦碰觸到任何高深一點的層次,那就是一個笑話了。
因為那時候需要的已經不只是所謂的埋頭勤奮了,而是悟,是理解,死激發自我潛藏的資質,甚至是運氣。
到了這一步,行的人可能會因為不努力而變得不行,但不行的人努力了一輩子卻可能還是不行。
練武同樣如此,對武學的悟性理解和身體資質就是兩個最重要的成就指標,它們不能決定你的成就但卻能極大的限制你的成就。
毫無疑問一個從中年開始自讀道典而悟絕學的家夥是絕對不可能有什麼身體上的資質的,就算他原本有,三四十年的歲月的虛度也早就會讓其體質荒廢掉。
這樣的一個人又沒有什麼天材地寶給他洗經易髓,按理說是絕對不可能在武道上走出多遠的。
然而事實是,七八十歲才武道大成的黃裳至少也是後天絕中的先天高手。
而他解決身上缺陷的秘密就在於歐陽克眼前的這篇易經鍛骨篇了。
武學之道在於煉精化氣,而精源自水谷之精的吸收和人體本身的氣血之精,然身體有缺,為何不能逆轉精氣,以氣化精補身,再以食補、藥補之法,攝天地之精氣而補氣。
從始至終都依靠自悟而學的黃裳在沒有前輩師門的固定思想限制下就想到了這個問題。
易經鍛骨篇講的就是精與氣的自由轉化和互相彌補。
在歐陽克看來這篇功法比整部九陰真經都要重要也珍貴的多。
因為其他武學無論多麼厲害,他也能在別的地方找到不相上下甚至是更強的,就算是那所謂的九陰總綱亦是如此,不過是陰陽相容互相轉換之理,雖然高明但同樣也不是獨一無二的。
唯獨這篇易經鍛骨篇,精氣轉換之道卻真正是獨一無二的。
“果然以氣補精能逐漸改變修煉者的身體資質,而且是朝著修煉者自身的功法真氣貼近的改變,不愧是道家絕學。”細細揣摩完這篇神往已久的功法的歐陽克欣喜萬分的說道。
透過這篇易經鍛骨篇,歐陽克看到了自己的魁神功更進一步的可能。
原本的魁神功雖然一樣是改變人體資質得到一具強大至極的體魄,但有一句話叫做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魁神功改變成出的體魄修煉剛猛類功法都是十分契合,但並不代表他就適應其他的功法,強和契合並不是完全統一的。
尤其是歐陽克也不能肯定自己如後修煉的會是那種秘法典籍,因此魁神功實際上也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歐陽剋日後的選擇,然而這篇易經鍛骨篇就不同了。
它是以修煉者自身的真氣來洗煉全身上下,易經鍛骨,達到改變修煉者資質的問題,雖然見效不快,但這種淬煉所照成的改變絕對會是朝著修煉者自身真氣契合的方向去改變的。
你修煉的是陰柔內功真氣,就絕對不可能會朝著適合熾熱剛猛的體質轉變。
“雖然說是有真氣彌補就能改變資質,不過如果是在十八歲之前,身體筋骨還沒有完全定形之前修煉的話,毫無疑問其修煉的效果肯定只會比定型之後更好也更快。”
“並且魁神功本身真氣有些偏純陽,但也沒有走極端並不算是什麼特別的真氣屬性,倒是可以和這門易經鍛骨篇完全契合起來。”
“雖然這一世我已經因為鐵布衫而走上了熾熱霸道的赤火純陽的路子,但日後卻也可以以我當時另外主修的內功真氣為進化方向,不會再被限定在一條路上。”歐陽克心中喜悅的想到。
確定自己記下易經鍛骨篇之後,歐陽克一邊繼續翻看九陰真經一邊,本能趕路之餘,一邊詢問其腦中的轉身眼道:“小眼在,這次華山論劍,我得了天下第一,這其中的人望聚集的氣運有多少。”
接連的氣運本源洗禮下,這顆本來能力有限的轉身眼好似開發出亦或者是解封出了一些原本沒有的能力。
比如氣運本源的追蹤。不像一開始,歐陽克只能知道自己得到了多少氣運本源,至於來自於哪裡卻是隻能靠自己猜了,如今這顆轉身眼已經可以透過得到的氣運而分析出它大致是來自於哪裡的了。
“目前已達到百分之二,並且還在緩慢增強著。”小眼冷冷的彙報道。
“看來王重陽他們已經到了華陰縣了,不過就這麼一會就已經百分之二了嗎?還真沒辜負我厚臉一回啊!”歐陽克再次大笑道。
雖然百分之二此時看得不多,但歐陽克知道這只是剛剛開始,等華陰縣那邊的江湖人四散而去朝著整個中原天下擴散之後,這個江湖之中天下第一人帶來的巨大人道聲望必然還會給他帶來更多,更強的氣運。
“雖然不如人皇一般穩固,但咱們現在也是隻求一時了。”歐陽克心中想到。
“鬼煞門那邊呢!”歐陽克再次開口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