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這時,上課鈴聲響了。
教物理的姜老師大步走進教室。
汪灩湊到楊子建的耳朵邊低聲道:“入社申請表我下課後就給你,你別跑了啊!”
說完,她掉頭飛奔到後面的座位,有如一隻矯捷的雌豹。
汪灩身高一米七,雖然穿著寬松的校服,但在跑步中仍勾勒出修長結實的大腿,圓潤翹挺的臀部,飽滿的胸脯,由於是警官的女兒,她長年跟隨父母一起晨跑,使她光滑的面板泛著一層小麥光澤,洋溢著健康之美。
和她一比較,楊子建就顯得弱不禁風,清秀得像個小弟弟,還矮她小半個頭。
姜老師五十多歲禿頂,棗形臉上泛著油光,由於快到退休年齡,總是微笑著,非常隨和,不會搞突然襲擊隨意點名回答問題,更不會扔粉筆罵人罰站。
因此,楊子建把物理課本翻開豎在前面,充當擋箭牌,然後繼續埋頭寫稿子。
時間緊迫,今天是週一,必須今天寫完十件以上稿作,最遲今晚投寄郵箱,明天就能送抵本市各個報刊的編輯室,後天編輯就會選稿,為週末的副刊版面編排——南劍日報因為講究時效性,當天的新聞當天排版淩晨印刷,第二天就郵寄,這使得副刊也沾了光,不會被拖拉。
他想了一下,寫了一篇一千五百字的文化散文《南塘風雨橋》:“對于山水,沒有流水的山總是缺小一點靈氣,只有山的剛強和水的陰柔互相結合,才會相得益彰;而山水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莫過於有一座古雅精緻的廊橋架於水上山間……”
這是描寫楊子建家鄉南墉鎮的一座古橋的散文,帶著一些文化追思和滿滿的思鄉之情。
當九六年餘秋雨《文化苦旅》大火後,楊子建曾學習模仿過,透過山水寫人文,藉著古跡說歷史,挖掘出了南劍市大量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名勝古跡,在《南劍日報》簫鼓編輯的“丹霞”版、《南劍青年報》、《南劍僑報》副刊他都開設了“話說南劍”的專欄,不少作品還被省級報刊轉載。到了新世紀,他透過這個專欄,被南劍文聯給“招安”。
但人的記憶是模糊的,自己寫過的,並不等於能完整背熟,當他重寫一遍的時候,已經是二次創作了,還帶著高中生的一點“幼稚”,不認真看的話體驗不出來。
時間過得飛快。
耳邊傳來姜老師洪亮的聲音:“我再重複一遍,由於加速度a在數值上等於單位時間內速度的變化量,所以at就是整個運動過程中速度的變化量……好了,這節課就上到這。”
“起立。”班長喊道。
全班站了起來。
叮鈴鈴——
楊子建在下課鈴聲中看著姜老師背影消失在門口,感嘆不愧得物理老師,下課時間算得準準的。
坐下來,當他翻開本子要寫第二篇《千年東塔》時,汪灩拿著一張油印的《橡樹文學社入社申請表》放在桌上。
汪灩看了看楊子建寫滿字的作文簿,叉著小蠻腰,表情非常認真地勸道:“楊子建同學,文學只是興趣愛好,學生還是以學業為主,上課時最好認真聽講,否則是對老師不尊重,對養育自己的父母不尊重……”
這小妞還沒當老大呢,就擺出了老大的架子。不過,初中生班幹部的架式還真可愛!
楊子建微笑地揮揮手道:“謝謝,知道了。”
七下五除二,他把表格填完,交給汪灩,看著她滿意離開,繼續埋頭撰寫《千年東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