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我們能完成這步跨越呢?這是一個,還有一個,創造力,我們所有人都知道創造力好,可是從進化論的觀點來看,創造力好什麼啊?那個叫變異。人類或者說所有生物最好的策略,是遺傳,而不是變異,因為大自然已經把很多適合你這個物種生存的性狀,都給你刻在基因裡了,你只要模仿,只要重複就可以了。一隻小老虎學好自己媽媽怎麼捕食,夠了,創什麼新啊?創新那是危險,那是變異,99.9的變異都是要被淘汰的,只要很少能夠對種族、物種的繁衍起到作用,而且能夠延續下去。
所以創新是一種非常稀缺的人格特徵,美國研究創新的學者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統計,比方說把人類歷史上很多創新人物給他擱一塊,然後一統計,發現一個特徵,他們在十歲的時候,有四分之一的人雙親都死去了一個,到了20歲的時候,有一半以上的人雙親死去了一個。說白了,什麼意思?就是有奇才異能的、有創造力的人,是家庭不幸福。家庭不幸福,問題家庭的孩子通常是兩條路,一條是上街當流氓,強奸、殺人、撒謊、吸毒;還有一種,成為我們剛才講的奇才異能之士。
你說哪個機率大?當然是前者機率大了,所以我們在很多研究創造力的時候發現,比方說還有一個實驗,人類目前七個領域的最傑出的人,發現一看,無一例外都有一個特徵,這些人跟家庭成員相處有情感障礙,比如說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年輕的時候,就願意獨處,這種獨處的方式,導致他後來的無數次婚姻一次都不成功,他跟自己的孩子相處得也不好。甘地、弗洛伊德這些人,跟自己的家人都沒法相處,這些特徵,為什麼?因為他怪人嘛!他跟別人不一樣,所以很多東西,其實回到一個原點,什麼叫創新力,創造力就是這個人是個怪人,甚至在別人看來極端的精神病人,所以很多人說左撇子的人有創造力,你能找到一堆左撇子,畢加索、弗洛伊德、愛因斯坦,這些人都是左撇子,創造力的本質是什麼?就是異類。這話可能不好聽,但是你從進化史一看,它就是如此,這就是底牌!
那請問,怎麼培養創新力啊?很多學校高舉大旗,創造力培養學院,請問怎麼培養創造力?要知道“創造力”這個詞,它創生出來之後,你就會發現,他既不可測量,也不可識別,更不可培養,如果你能測量、能識別、能培養,那還叫創造力嗎?創造力在它發生的那一瞬間,你根本就不知道這叫創造力,比爾蓋茨退學的那一剎那,所有同學都嘲笑他是傻子,這才對,他才叫創造力;喬布斯一定是一個性格特異的人,這才叫創造力。
所以如果這樣去理解創造力,我們還要培養創造力的話,那教育該怎麼轉型?很簡單,不幹涉,不要去試圖培養創造力,給選擇,造環境,讓他想要什麼可以更輕易地、低成本得到即可,這就是好的教育。而我們現在的教育呢?用一句土話說,伺候地太勤,老想幹涉,我看著你,我怎麼給你搞點創造力,你怎麼知道你能給他創造力呢?我們人類只能搞清楚怎麼毀滅創造力,我們現在沒有能力搞明白,怎麼培養創造力。所以根據鄭也夫先生的判斷和學術上的研究,等什麼時候我們的教育從智力教育,變成了情商教育,等什麼時候我們的教育,從過度幹涉地、伺候地太勤的教育,變成一種袖手旁觀似的,更溫煦的,看故事的,旁觀者似的教育,我們的教育才有希望。
羅胖死磕書目:
《吾國教育病理》鄭也夫著——獨子政策是高考熱無法降溫的根源,過度複習是摧毀創造力的利器。
羅馬士兵
不懂女神12
樓主辛苦
天天happiy
一羅筐3
【第三段】剛才我們介紹的,是我國著名社會學家鄭也夫先生,關於中國教育問題的深刻觀察。這本書,拿錯了是羅胖故意的,哈哈_),這是《羅輯思維》的書,這才是鄭先生的書。那好,接下來咱們就夾帶一點私貨,說說羅胖個人的觀察角度。
有的社會問題的解決就是這樣,原來覺得這是難題,一路往下奔,覺得解決很難,可是突然之間就解決了,比方說十九世紀末期,國際上很多大城市,倫敦,巴黎,都為馬糞問題感到苦惱,那麼多馬車,馬糞太多了,要解決清掃問題,這個問題最終解決了嗎?不是,是馬車沒有了,變成了滿街的汽車。
所以很多社會問題的解決,不是問題解決了,而是問題本身消失了,今天我們講中國的教育問題,會不會重蹈這個覆轍呢?我覺得很有可能,為什麼?羅胖又要說自己的看家菜了,因為網際網路,很多人說,你羅胖子對網際網路就是拜物教,什麼是網際網路都是好東西。我慢慢說,你聽有沒有道理。
原來我們的教育,就像鄭先生說的,是軍備競賽,每個人都要往金字塔頂去跑,可是網際網路,這個金字塔頂崩塌了,在北大門口混的芙蓉姐姐,混的比北大畢業生要好;在北影廠門口,逡巡的王寶強,比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畢業生要好。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原來那個塔,是所有人的晉升之途,這個唯一性喪失掉了,而相反,原來在那兒拼命競爭、拼命競爭的人,卻突然發現,怎麼回事?本來不是說好了嗎?博士生有吃有喝,吃香喝辣,“習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怎麼現在博士生找不到工作?在學校期間,最好的學校給八百塊錢補貼,然後到畢業的時候,找個兩三千塊錢的工作就不得了了,怎麼會是這樣?
就是這樣,因為網際網路時代,不是隻有你那個金字塔才是競爭的戰場,到處可以有個人的崛起,你如果要想明白這個,出門左轉,看羅輯思維以前有個節目,叫《躺倒也能當英雄》,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到處都是競爭的戰場,那個唯一的博弈戰場,突然碎裂,崩塌掉了,那結果是什麼?結果就是原來的教育軍備競賽變得不再重要,整個學校制度存在的可能性,都會有人提出來質疑。
那這個情景有點像什麼呢?我還記得當年我在北京廣播學院,現在叫中國傳媒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學校搞過一個拍賣會,最後學生可能搞笑,拿著一本思想品德教材,大概是那麼個東西,破破爛爛的一本書,原價兩塊多。拍賣老師比較有水平,給大家講了一段話,說:這個思想品德教材怎麼怎麼好,然後學生就起鬨,叫價吧,兩塊錢,三塊,五塊,一直在叫,所有人都開始加入這場歡樂的競爭,最後叫到120元。有一個非常尖利的女聲叫道,120元,全場突然靜默,然後突然一個聲音悄悄地喊起,慢慢成節奏地,全場在喊著這個聲音,什麼?“傻x,賣給她,傻x,賣給她……”。這就讓我想起了,今天仍然奮戰在博士生考試現場的,那些可憐的競爭者們,他們在競爭一個,已經被眾人丟擲了的山頭,這個太悲哀了,網際網路解構了傳統社會的中心化結構和金字塔的競爭場景,所以軍備競賽還會持續嗎?我懷疑。
那第二點,網際網路帶來了一種全新的知識壓力,傳統的工業社會它為什麼得分科,為什麼得造這麼多金子塔?因為工業時代創造了大量的知識,想做通才已不可能,每個人你必須是專才,進入大學的學科分類,然後一座塔一座塔,每個人各爬一座,你在剛開始就得想好,然後去爬,這是學校教育那種體制化、那種僵硬的體制的源頭。
可是網際網路時代,你會發現這麼爬有點不對了,因為知識存量更龐大,龐大到甚至已經溢位了用文字、用書本、用演算、用紙張承載的程度了。我還記得在美國,有一個學者,做了一個研究,他把人類歷史上所有奇才異能之士,按照時間和空間進行了一個分類,時間大概是50年,半個世紀左右,空間,一個城市,他看世界歷史上哪個城市出現的人才最高。最後發現三個城市,一個是公元前的雅典,一個是十六世紀的倫敦,還有一個呢?是十五世紀的佛羅倫薩,準確地說,1440年到1490年這50年的佛羅倫薩。什麼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這些巨匠,全部出現在這個城市,要知道,1440年到1490年的佛羅倫薩是沒有學校的,所有這些人全部出身於哪?作坊,他們學藝,成才,全部是在小作坊裡跟著師傅,那種傳幫帶,那種口傳心授得到的這種學識。
而相反,我們站在二十一世紀回頭一看,怎麼那個時代出現的人才最多呢?沒錯,那種學習方法是一種在學校教育建成之後,被人們遺忘,而現在回頭一看,發現珍貴無比的學習方法。要知道,現在的很多知識它已經叫knoho,叫“實踐知識”,比如說包餃子這事,你看多少本書你能會包餃子呢!跟老師,找個大娘一學,半個小時包你會做,只要你別太笨。
現在的學校的知識體系,已經被這個社會的飛速發展壓垮掉了,比方說很多學校都有電子商務專業,新媒體專業,你去問問老師,他幹過電子商務嗎?老師都不懂!有很多學校開什麼新媒體專業,你去上那個課,一看課程表,還是中國新聞史,世界新聞史,跟我當年讀新聞系沒有任何區別,老師……就不說髒話了,他真的是不懂,他只不過偽裝成,我們還在進行學科體系建設,社會發展太快了,會被壓垮。
真要學新媒體,兩條道擺在你面前,一條道,跟羅胖子一起工作半年,一條是找個學校,你去學新媒體專業,你覺得哪條道你學的快?不是說羅胖子能幹,而是我們在一個作坊,我邊幹邊想邊試驗,我沒有高頭講章,沒有成型的知識體系,所以作坊似的、學員似的、師傅帶徒弟式的教育方法,可能比現在這種成體系的學科建制、學校方法,未來會有效得多,信不信由你!
其實在西方社會,也有這兩種思路的沖撞。給大家講個故事吧,在鄭老師這本書裡也有,1952年,剛剛解甲歸田的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他去哥倫比亞大學當校長,那個時候他還沒當總統。有一次,校長嘛,牛哄哄的,又是將軍出身,指揮千軍萬馬慣了的,上講臺就開始表揚人,說我們有一個教授,拉比教授,得了194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還是很不錯的嘛,我們要為這樣的教授鼓掌!然後這個拉比教授上臺,立即給他回敬了一句,說你剛才說什麼?說“我們的僱員拉比教授”,你有沒有搞錯,你校長才是我們的僱員,我們教授,就是哥倫比亞大學,我們僱得你!你看,到底學校是什麼地方?是一幫有學問的人帶徒弟的地方,還是現代國家用制度性、學科分立建立起來的一個機械化的體系?你看,在美國也有這兩種認知的沖突,那麼未來那些高牆大院裡的學校,還會這樣存在嗎?我存疑。
這是第二個網際網路的作用,第三個網際網路的作用呢?現在的知識它不僅在總量上擴張,而且知識所適應的人類生存場景也在變化,在這裡我們就不得不回到一個八十多年前的老人,1932年,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他就講了一句話,他預測,他說大概在100年左右,人類的經濟問題就將終極解決。說白了,因為匱乏,比如吃不飽穿不暖,這種問題就會終極解決。192年,離現在也沒幾年了,那這會不會是現實呢?我堅信這一點,人類從200年的歷史來看,我們會持續地走向富裕,當然會出現其他的問題,但是溫飽問題解決,這一點幾乎已經沒有懸念,在我們這一代人生命當中,全球性的饑荒,將會不複存在,這一點我是堅信的。
那好,凱恩斯在81年前,他就提出這樣的問題,當溫飽解決了,也就是說人類進化史上所有的、最終極永恆的問題解決掉了,那好,人類進入大量的休閑時間,我們要擁有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才能配得上那樣的休閑人生呢?對呀,這個問題很嚴重啊,我們現在看美國,2的人口解決全美國人吃飯問題,農業問題解決了。你再去看什麼3d印表機、新工業革命、能源革命,未來很可能也就是,2、3的人口,人類所有的製成品全部解決了!我們含辛茹苦建立起來的諾大的,工業世界的那個就業體系就會崩塌掉,要想了解這個,出門再左轉,看我們以前的一期節目,叫《和你賽跑的不是人》,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那剩下的人怎麼辦?他不會失業的,而是大量的人轉進到一種叫互相娛樂、互相服務的一種新行業裡,那些行業,那些奇思妙想,我們站在二十一世紀初年,可能想都想不到。中國人在這方面是比較先進的,我們能夠發明讓全世界驚天地泣鬼神的按摩腳這個行當,這個是中國人的發明。但是未來行當就是這樣,就是人和人之間創意性地彼此服務,你給我跳個舞,我給你唱個歌,咱倆上哪個電視節目搞一個什麼真人秀等等,我們就這樣互相服務,很歡樂呀!
那好,請問那個時候的教育需要什麼樣的知識?需要不追求結果的快樂,我的個老天,這個東西是現在追求結果的教育體系能夠培養出來的?有一本書,給大家推薦一下,美國維茨金寫的,叫《學習的藝術》,也有翻譯成《學習之道》,他是什麼人呢?是一個神童,13歲就拿到了國際象棋的國際大師的稱號,後來這哥們兒實在是匪夷所思,小夥伴們都驚呆了,他後來成為中國的太極推手的國際錦標賽冠軍!
他在書裡,他說我這個人吶,我發現我其實既不是真懂棋,我也不是真懂太極,我真懂的就是學習,所以他寫了這本書。這本書很有意思,他在裡面講到一個細節,他說我學棋跟別人學棋不一樣,所有的棋手,當他立定要當專業棋手,他都是從開局開始學,怎麼擺子,剛開始開局有幾種開法。這幸好學的是國際象棋,學中國圍棋就死定了,光定式,我有一本定式書,一萬多種定式,光一個大雪崩定式,就足夠你記一輩子,很多人都從這兒學。他說我非常幸運,我從小遇到一個老師,讓我從殘局學習,基本上就幾個子,我感受到的是這個棋盤上的千變萬化的那種精妙,我的學習不是面向結果的,我是面向這種精妙的。我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的是一種知識、創造力和靈感、直覺之間的均衡。而所有從開局開始學棋的棋手,他心裡只有勝利這樣的一個結果,而我心裡是沒有的,而追逐勝利結果的那些人,他有一種很危險的心理暗示,把他導向既不知道什麼叫勇敢,也不知道什麼叫創造的一種很苦逼的棋士的生涯。他說,而我沒有這樣。
對呀!未來的世界需要各種奇思妙想,需要由興趣引導的各種人格的魅力的爆發,需要我們從生命深處生出來的那種火光,對整個世界的照耀,所有這些東西哪是現在的教育體系、現在的大學能夠給得了我們的呢?
綜上所述三點,網際網路社會一定會把工業社會,為瞭解決知識存量,為瞭解決所有人的社會競爭,那種軍備競賽的場地徹底給鏟除掉,這一點不會太久。所以前不久我遇到一個大學老師,我就跟他講,真是推心置腹,挖心挖肺。我跟人講:還得想著改行,你看你今年二十多歲,我估計你們那大學,不是什麼好大學嘛,北大清華永放光芒我信,您那大學,我覺得你得想法改行。結果這位青年老師哈哈一笑,向我投出了鄙視的眼光,你猜我是怎麼做的,我也哈哈一笑,對他投去了鄙視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