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讓瑞恩的母親失去最後一個兒子,所以美軍便組織了一隻八個人隊伍在米勒上尉的領導下,營救處於戰爭前沿陣地的瑞恩。
對於這個命令,米勒上尉等人也感到疑惑,因為讓八個人去拯救一個人,用犧牲八個人的代價換一個是不是有點虧了。
影片裡,導演斯皮爾伯格也透過八個人的交談鏡頭展現了他們對命令的不解,不過在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口號下,結束了討論執行這可以說送死的任務。
《挽救大兵瑞恩》為什麼在歐美地區火爆,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影片的價值觀符合美國人。
米勒他們一行不用說,作為軍人,拯救瑞恩是他們的任務,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命令。儘管他們對營救的巨大代價所疑惑為了軍隊的紀律,任務就是在困難他們也必須去執行。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瑞恩家庭的四個兄弟更不用說了,在國家的感召之下他們全都加入軍隊參與了這樣殘酷的戰爭,最後無情的戰爭帶走了他的所有兄弟。
美國軍隊不是大家說的少爺兵,巧克力兵,離開武器裝備就不會打仗,貪生怕死,美國人民眾接受不了軍隊的傷亡數字,只要死傷數千人美國總統就要下臺。
其實美國人也會為了國家而犧牲,他們也講究奉獻精神,當然美國人對家庭更為為重視,犧牲一個家庭所有的孩子,讓白髮人送所有的黑髮人在把人權抬得比什麼都高的美國是不可取的。
因此便有了這場救援,在挽救小隊的討論的言語中表現了他們對瑞恩母親的敬佩與尊敬。
一個四個孩子的母親,已經失去了三個孩子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她不應該再失去第四個孩子,國家應該給這個母親希望。
在美國人的想法中,家庭在為國家戰鬥犧牲的同時,國家也需要給付出的家庭負責,給予他們足夠的希望,讓他們可以在以後的生活中活下去。
雖然這種價值觀念和我們有衝突,因為在我們從小達到的學習中一直強調當個人的利益、集體利益,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個人的利益要無條件服從集體的利益,舍小家為大家,但你又不得不承認電影表現的這種價值觀的吸引人。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米勒的八人救援組是集體利益的代表,而瑞恩則是個人利益的提現,在殘酷的戰爭中,集體利益會不顧一切扞衛個人的利益,這種人道主義精神讓每一個看過影片的觀眾為之動容。
兩年前《挽救大兵瑞恩》在內地上映的時候,一舉拿下捌仟多萬票房成為年度票房第二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們來自未來》要想成功,就必須讓觀眾認可其價值觀。
其實電影構思很簡單,四個毫無是非觀念,以自己為中心,天天想著出國的大學生因為一次尋寶活動來到戰爭年代。
在這裡他們親身體會了先輩們的精神,無數和他們年紀差不多的青年,為了國家而前赴後繼,英勇獻身,在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血與火的考驗中,四人的思想得到了昇華,在他們透過那神秘的湖水回到現代的時候。
他們變了,變成不在玩世不恭,理解了什麼是愛國心,如何尊重歷史,彷彿一夜之間長大了。
但是讓他們怎麼蛻變,像以前電影中說教、上政治課肯定不行,只能讓他們親身體驗!
這一點原版做的很好,除了設計了衛生員這個女主角,還設計了大士和紅軍戰士這個兩個靈魂人物。
和原版一樣,姜紋扮演的少尉是大家最喜歡的角色,他就像父親、哥哥一樣幫助黃小明等人。
第一次見面,他不光幫黃小明四人說話讓他們避免了槍斃的下場,還找衛生員白斌來為他們治傷。
在接下來的戰鬥中不斷的照顧黃小明四人不說,還在關鍵時刻留下來斷後把生的希望留給四個年輕人,這對黃小明等人震撼不用說,讓他們的心靈經歷了一次洗禮。
紅軍戰士這個角色是電影的靈魂人物,雖然出場的時間很短,但整個故事情節都是圍繞其召開的,就好像《挽救大兵瑞恩》中的瑞恩一樣。
當然,電影裡沒有紅軍戰士,只有千千萬萬普通的抗日烈士。
黃小明四人扛著俘虜因為迷失方向,在黑夜中跑了半夜才發現竟然來到了湖邊,而更倒黴的是日軍也追了上來,四人不光沒有完成任務還做了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