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個假的,哥,照你這麼說我不光可以上哈弗,耶魯、劍橋這些大學也隨便我選!”雷楠的言語中有些激動,自己也可以去留學了,還是去哈弗這樣的世界一流大學留學。
“當然,不過你只能選金融、文學、歷史這些文科或者偏文的專業,高能物理、化學、這些科目都是給真正的學霸準備的,以你的學習水平即使我把你送進去了也很難畢業,同國內不同歐美的大學實行寬進嚴出,學分不夠是不能畢業的!”雷衛東笑道。
哈弗女孩為什麼選讀應用數學與經濟專業而不是物理、化學、生物這些學科,還不是因為她有自知之明,知道文科容易混畢業,如果她真的是天才學霸,就應該像錢老那進入航天系學習。
錢老在離開美國的時候被美國軍方限制出境,還說錢老無論去哪裡都頂的上五個師,而哈弗女孩,無論美國還是中國都是多一個她不多少一個她不少,影響不到大局。
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個國家的強弱歸根到底靠的還是數理化方面的專家,金融管理、貿易、文學這些專業只能錦上添花並不能成為產業支柱。
美國能在冷戰中獲勝,能成為世界上第一的超級大國,靠的不是高盛、花旗這些投行,而是英特爾、波音、思科、甲骨文、杜邦、洛馬這些在各行各業充當領頭羊的公司,就好像甲骨文公司,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料庫公司,每年僅僅管理費就收的手發軟。
還有波音公司,作為世界是最大的飛機制造公司,在2019年遭遇了滑鐵盧,因為產品質量問題,引起了大規模的停飛和退訂單,再加上2020年的疫情,全球航空業遭到巨大的影響,波音的市值已經跌了7成,以至於市值只有5千多億人民幣。
而我國的茅臺的市值持續暴漲,一度市值達到了1.57萬億,不光穩居a股股王的寶座,還超越了百事可樂、可口可樂等等一大批食品巨頭,成為了全球市值最高的食品企業,一年利潤是400多億,可以說是一臺賺錢的機器。
按照茅臺的市值,已經等於3個美國波音公司了,於是很多網友就調侃“赤水河畔一杯酒,三個波音換不走。”
在網上有很多網友問,如果我們中國拿茅臺跟美國交換波音,美國會答應麼?
僅僅按市值來計算,一家茅臺等於三個波音,如果真的這麼做,那麼我們中國人是吃大虧了。
但如果仔細分析,你就會發現,如果中國人真的拿茅臺去換,美國人是萬萬不會答應的,因為波音是多少錢也換不走的。
別看波音目前的市值只有5千多億人民幣,還不及許多中國的企業,但是波音卻是美國一家極具戰略意義的公司。
這家公司名義上是私營企業,但是在美國的地位非常超然。波音的股東關係錯綜複雜,不過真正的控制人就是美國的兩大黨派。
其實民用飛機不過是波音的牛刀小試而已,波音真正厲害的地方是在軍用飛機的生產上面。
波音如果馬力全開,一天就可以生產16架戰鬥機,其中包括b1b槍騎兵戰略轟炸機、b2幽靈轟炸機、c17環球霸王運輸機,fa超級大黃蜂戰鬥機、f15戰鬥機、ch47直升機等等世界最先進的飛機。
如果你以為波音只是會生產飛機,那就大錯特錯了。
波音公司還可以生產電子和防禦系統、導彈、衛星、發射裝置、以及先進的資訊和通訊系統,它是美國航天局最大的合作伙伴之一,全球最厲害的航空跟航天公司之一,甚至是沒有之一。
而茅臺有什麼,就是一個釀酒公司,別看茅臺盈利超過波音,那是因為它沒有把賺來的錢用於開發,吃的是以前的老本,而波音不說一年銷售上千億美金,僅僅用於開發的資金每年就超過兩百億美金,比茅臺的銷售額還要多。
那些說波音都換不走茅臺的國人,其實就是夜郎自大。
從戰略意義上來說,茅臺甚至還不如一家生產糧食的公司意義大,更別說跟全球的高科技公司波音相提並論。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對比,你就知道茅臺跟波音,到底誰被高估,誰被低估了。別說中國給一家茅臺,換不來波音,就是給10家茅臺,也是無法換來波音的。
“哥,能上哈弗就行,至於你說的專業,物理、化學這些打死我也不去!”
雷楠吐了吐舌頭,自嘲道,“我需要準備什麼,參加什麼考試,還有我的英語不是很好是不是補習一下,聽說國外提倡素質教育,我是不是要學習一些……
“什麼考試都不需要參加,國內的那些考試哈弗根本不看重,你等著通知書就行了,至於國外所謂的素質教育更是騙人的!”雷威擺擺手,
“在歐美國家素質教育又被稱為平民教育,在政府撥款的公立學校比較流行,課程科目多種多樣,除了英語、數學、科學等“主課”外,還有戲劇、音樂、交際技巧課程,此外還有閱讀、故事時間等活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一般來說,上午9點上課,下午4點半就放學。如果家長沒時間接孩子,可以留在學校參加各種興趣班,體育、手工、園藝、跳舞,烹飪、魔術等等。
當然這些需要收費,不過收費很少一般家庭都能滿足,而且回家以後,作業負擔很小,幾乎全是閱讀,並且學校對學生管理寬鬆,以鼓勵為主,所以,在學校學習的孩子很輕鬆,笑容也多。“
“那不是很好,比起我們在學校額艱苦,在歐美國家學習的孩子真的很幸福!”聽到雷衛東介紹的歐美學校的情況,不光雷楠,就是一旁的最小的妹妹雷雯也是一臉的羨慕。
“學生時代輕鬆了,長大之後可就不行了!”雷衛東癟癟嘴,揭開了歐美教育的真面目,”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學生時代過得痛快長大之後可就不行了,我們以美國矽谷為例,哪裡高科技公司林立,很多人年輕人僅僅二十多歲就賺到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財富。
而這些年輕人都是什麼人,他們是父母眼裡的乖寶寶,學生時代同齡人在球場上叱吒風雲的時候,他們在埋頭苦讀,在同齡人追求女孩子的時候,他們在和電腦、公式打交道,是有名的大腦發達四肢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