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哥,你說對電影來說是票房重要還是口碑重要!”雷衛東沒有回答陳小二的問題,反而問了一個看似無關的問題。
“那還用問,當然是口碑了,要知道我們電影人揹負著傳遞文化的重任,我們要讓……”說著說著陳小二的聲音越來越小,他看了看殘破的房子,對於電影口碑真的那麼重要嗎。
自己拍了很多電影,從最早的二子系列到今年上映的《好漢三條半》,口碑一部比一部好,但是票房一部比一部……
弄得投資的幾百萬全都虧到裡面了,公司人員工資都發不出,只能破產了事。
對於陳小二的回答,雷衛東沒有意外!
九十年代的電影人、不論是導演還是演員有一個算一個都被所謂的專家忽悠瘸了,在那些人眼裡,只要是型別片,也就是商業片無論好壞沒有不罵的。
在那些評論界的專家眼裡,電影最重要的是藝術是自由而不是票房,他們不在乎內地的電影市場需要優秀的商業片來撐起,他們只會在乎自己的話語權。
為了所謂的藝術,所謂的創作自由,更是為了所謂的華語電影話語權,他們根本不在乎電影是票房說了算,是觀眾說了算,因為這些都和他們無關,他們只在乎所謂的藝術。
很多人都說90年代好片多,從專業角度也許沒錯,但也正是那個年代,各地的電影院大多都倒閉了,好萊塢一來就橫衝直撞,所到之處全是炮灰。
在九十年代之前,華娛電影事輝煌的,出現了《少林寺》等一系列票房過億的影片,在華娛電影最紅火的時候,電影人的工作令人羨慕。
但是到了九十年代,除了電影改革由於配套政策沒有跟上,電視和錄影帶等盜版的衝擊,更主要是使美國大片進來了。
1994年11月12日哈里森·福特的《亡命天涯》作為第一部進口分賬大片在內地上映,從而掀起了美國大片進入內地的序幕。
也就是那時候起,國內的電影觀眾知道了什麼是商業大片,經過美國大片的薰陶他們再也看不上所謂的文藝片,而國內優秀的商業片遲遲沒有出現,導致國產電影票房不斷下跌。
1999年,也就是今年,內地電影全年票房8億多,其中國產電影只有1億多,觀影人次僅750萬,遠遠比不上十幾年前的一部《少林寺》。
這是什麼概念!
全國電影系統靠電影吃飯的電影人有幾十萬,1億多票房怎麼可能養活的了他們,全部交給製片廠都不夠,加上一些困哪,國家對電影廠補貼減少,讓很多電影製片廠都發不出正常工資。
電影系統的職工們每月只拿200塊錢生活費,這不是一家兩家電影廠而是國內所有電影廠都是這樣。
這就比魔都電影廠,這個全國最大的電影製片中心,因為缺錢,讓大批職工下崗待業,原來大家每個月能拿一兩千元,變成每個月只有200多元生活費。
那可是魔都,全國最發達的城市,200元生活費不說吃肉了,一家人就是吃饅頭都不夠。
直到《英雄》的出現!
這部開創了華語電影大片時代的電影,一上映就罵聲一片,是影片人專家罵,觀眾也罵,當然,主要是影評人、專家在罵,觀眾罵是隨大溜。
他們認為那個在戛納、柏林等電影節連續拿獎的張大導演江郎才盡了,沒有了藝術的最求,只知道符合觀眾口味,拍低俗的商業片。
《英雄》的故事很簡單,講述的是一個刺秦的故事。
劍客無名在刺客長空、飛雪的幫助之下,與秦王在大殿之上僅距十步,隨時可以用必殺技十步一殺取其性命。影片的主要情節也是在無名和秦王的談話之中展開。
電影採取的是羅生門的敘述方式,就是一個事情的發生透過不同人的講述,就有著不同的版本。
然後採用大場面、大製作方式進行拍攝,可以說整部電影沒有什麼意思,也表現不了什麼內涵,就是一場視覺的盛宴。
不過《英雄》的票房是驚人的,即使遭受了無數人的口誅筆伐,但是其票房在當時卻達到了驚人的2.5億元,佔據了當年票房的27。
要知道,17年大火《戰狼2》,即使有近57億元的驚人票房,也只不過是全年票房的10左右。
《英雄》的出現救活了不知道多少電影院,給了在困境中苦苦掙扎的電影人生的希望,開啟了華語電影的大片時代。
如果不是《英雄》帶來的大片時代,那麼國產電影市場就會成為大號的香江或玩玩,可能時不時的出一些高水準的文藝片,但是票房榜被好萊塢刷屏!
“陳哥,你覺得你的電影和美國大片比起來最大的區別是什麼?”雷衛東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