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滔還挺不好意思的,覺得這樣葉秋桐白白出錢,什麼都沒落著,太虧了。
葉秋桐卻是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最後她說:“如果你非要我顯名,我就不捐了。”
話說到這份上,康滔只好消停了。
於是,村辦小學的事就這麼定了。
不過,葉秋桐回頭又給了村辦小學一個福利,當晚,她拿了五萬元錢到康滔家,讓他給村辦小學的孩子們買些課外書和作業本鉛筆什麼的,另外,再給小學的老師們每個月多加二百元的福利,並且承諾這項政策會一直執行下去,什麼時候錢不夠了,讓康滔打電話給她,她隨時轉來。
現在經過幾次調資,體制內工作人員的工資實現了大幅度的增長,從原來幾十元,到現在一百多元,但是物價也隨之飛漲,原來一塊多一點能買到一斤豬肉,現在要兩塊五左右了;中華煙兩塊錢一條,現在要四十塊了……
但是收入水平整個社會不象以前那麼平均了,做個體戶的一個月幾千上萬都有可能,有人光賣菜一個月就能賺八千九;而土裡刨食的農民一年交了徵購糧、農業稅,到手剩下的可能還不足千元;但是國企的領導可以領到兩千多元的工資……
社會貧富分化現象初顯。
教師就是這分化群體中屬於貧寒的一類,工資低,任務重,還因為師資不足,許多村辦小學聘用了民辦教師來上課,沒有正式編制,一個月只有七十多塊錢的工資……
老師不富足,怎麼能安心教學?
葉秋桐早就瞭解到,現在後山村小學老師正式編制的加上校長是三個,其它七個老師都是民辦沒有編制的,就是這十個老師,撐起了後山村教育下一代的重任。
二百元一個月,還不夠現在有些人豪吃一頓,不夠一個土豪在歌舞廳裡“全上”一次花籃。
但是在農村多了這二百塊錢,老師的生活水準就能大變樣。
康滔看著厚厚一疊的錢,心情特別激動,道:“咱們村的老師都很樸實,不過工資太低是個缺陷,過去他們上完課,還得回家兼種地,開荒種水果才能養活一家人。
現在好了,每個月多個二百塊錢,能解決不少事,他們也能更專心教學,我回頭就和他們提要求去,每年都要爭取有人給我考上縣一中。他們有了錢要還教不好,有的是想調過來教書的人。”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葉秋桐雖然不是什麼偉人,但卻知道知識真的能改命一個人的命運,如果老師能把精力都投入教書育人,後山村不知道又會走出多少人材。葉秋桐突然特別期待,她笑著道:
“被你一提醒,我還打算再成立一個獎學獎教基金會。以後老師和孩子出了成績,都大大有獎。”
“秋桐,這花銷也太大了,你真的不想樹碑立傳?”康滔真想不透葉秋桐這個人了。
“咱們村多出些人材是好事。”
葉秋桐微微一笑,不再解釋。如果不是這個村子收留了她,讓她在這裡度過無憂無慮的童年,也不會有現在的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