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很累,”郗羽從來沒有和別人抱怨自己學習多累,多辛苦的做法,很快轉開話題,“對了,程茵,我聽教授說,你想去美國讀研究生?”
程茵不意外。以李澤文和郗羽的關系,她當然會知道自己的計劃。
“是的。”
在大部分情況下,郗羽確實覺得每個人念書念得越多越好,學歷越高越好。但她也知道這條路並非適用於所有人,有些人從工作中學習會快得多。
“我有些沒想到,”郗羽說,“很多人都覺得讀研究生比較浪費時間的。”
“我想念aster,一是因為我想要嘗試換個視角看社會,二是為了職業發展。”
“職業發展?”
看著郗羽的困惑,程茵解釋了一下原委。
簡單來說,程茵現在的職業路徑發展的確實不錯,但主持人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她是靠著不錯的能力和絕佳的運氣進了中視,但是能力和運氣是個相對值,並不會一直跟著她。當主持人的前途雖然不能說差,但被取代的可能性依然很大——中視的內鬥是相當慘烈的——為了自己的職業路徑考慮,她希望變成電視臺裡真正無可取代的重要人物。
郗羽問她:“你現在名氣這麼大,離開去讀書不是很可惜嗎?”
“我把這稱之為‘磨刀不誤砍柴工’。不論從哪個角度上講,我現在去讀書才是最恰當的時機。”
郗羽露出了一臉願聞其詳的表情。
根據一般情況而言,一臺選秀節目的黃金期,也就三年。程茵接下來還將繼續主持一年《中國新音樂》,三年時間之後,節目不可避免的就會陷入消退期,到時候不論她的主持多麼完美都會讓人産生審美疲勞。換個角度來說,這三年時間將是她人生當中的一個高峰期,她後面不論去主持哪個節目,都很難超越之前,觀眾總會拿她和之前的節目相比較,此時用出國讀書來“急流勇退”正恰好到處。
如果程茵還是新人,她不會選擇在這個年齡出國讀書,主持雖然不是很吃年齡的職業,但“出名要趁早”絕對是真理。現在她已經成為成了全國皆知的著名人物,這段時間她所積累下來的名氣,足以支援她離開這個舞臺兩三年時間還能被觀眾惦記。
如果她拿到了美國名校的學歷歸來後,那她身上就有一層光環,那就可以進行華麗地開始轉型,從被別人控制的主持人搖身一變,晉身為臺裡的管理層。
以郗羽的情商,自然想不到“知名主持人去國外念aster”這件事裡包含著如此複雜的博弈過程,但程茵解釋之後,郗羽由衷地理解並贊嘆——人家對人生的規劃如此周詳,自己拍馬也趕不上。
“能拿到美國頂尖名校的學位,對我的事業發展很有好處,”程茵轉了轉水杯,笑盈盈道,“所以認識李教授的時候我很開心,就請李教授幫我寫推薦信。有的時候不是有這樣的事情嗎?某位教授到中國來訪學或者做講座,機緣巧合下發現了合適的人才,於是就把學生帶到國外去讀研究生了。我偶爾也是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的。你不會覺得我很功利吧?”
“完全不會,”郗羽對她的想法很贊同,“有了機會就要抓住,臉皮厚一點也再所不惜。我其實也做過類似的事情。”
程茵饒有興趣看著她:“是嗎?”
郗羽說起了一件自己的事情。當年她還在南大念大三,某天一位it的教授來南大作報告,作為接待員之一,郗羽和這位教授有一些交流,她對教授提出自己的想法並且得到了他的稱贊。郗羽不是傻傻等著機會上門的人,當教授再一次贊賞他的時候,她詢問教授,自己能否去美國讀研究生,教授當時就說,你到我的手下來讀研究生就好,於是事情就這麼定下來了。
雖說事後有不少同學懷著羨慕嫉妒恨的心情,說她是巴結了美國來的教授才得到了it的機會雲雲,但郗羽並不在意。
“和教授套磁是必備技能,”作為過來人,郗羽認真傳授技能,“老師們也很歡迎這樣的交流。以我導師的說法,誰都希望手底下有一批好學生,只要你對自己的學科有熱情,絕對不會缺少機會。”
“好的,我也學習到了。”程茵笑開了。
兩個女人一旦開始談論過去,關系就已經進展到“比較熟悉”的程度,此時,兩人的氣氛已經相當不錯了。有一個瞬間,郗羽甚至覺得兩人的關系回到了初一階段。當時的她們也可以這麼開心閑聊且不用擔心對方的心情。
程茵笑完後才慢慢收起笑容:“不說我了。你呢?我想你也有話要跟我說吧?”
“嗯,是的。我一直想從你這裡拿到一個問題的答案,但現在的你失憶了……”郗羽無奈搖頭。
“這件事對你很重要嗎?”
郗羽斬釘截鐵:“很重要,非常要。”
程茵沉默了一會:“……你先說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