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作為甲方的華耀集團對旗下的冷鏈物流中心招標,這樣的大型交通樞紐極其考驗設計能力,再加上其性質和省建設廳的一些硬體要求,分公司可以選擇的設計單位實在不多,舉行過一輪競標會後,本省的省建築設計院成功奪標,雙方草簽了合作協議。
競標成功是專案的開端,相當於萬裡長徵走出去了第一步,不等於奪標之後甲方乙方就不再溝通了。實際上各設計單位競標時因為展示時間有限,加上物流園區規模很大,設計單位做的方案是宏觀性質的,許多細節都還沒來得及討論。而今天就是作為甲方的華耀集團和作為乙方的設計院在投標後的第一次溝通會,會上討論的都是十分細節的東西。
“……隨著冷庫將趨向大型化,向空中和高層發展,土建結構的多層冷庫仍會佔有相當的比例,而高架冷庫也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我們的設計方案是高層冷庫……選用的材料是……”
潘昱民侃侃而談,從他富有邏輯的言談可以知道這個人的頭腦一定特別好用。當然這非常正常,任何在職場上做得很出色的人都不可能是個笨蛋。
潘昱民做了一個十分鐘的總體發言後,就是其他建築師的展示時間。
大門的設計、車庫的規模、建築的材料、道路的寬窄……許許多多的細節都被圖片一一展示,好的文字說明也沒有一張張示意圖和效果圖來得好,至少以郗羽這外行人的眼光看,這方案堪稱盡善盡美,冷鏈物流中心的方方面面都考慮得很周詳,她簡直覺得自己上了一堂建築設計的入門課。
經過了長達一個半小時的腦力風暴後,會議進入了十五分鐘的休息時間,與會者也挺累了,大部分人離開會議室,有的去外面喝喝茶,有的去上廁所。
設計院後勤部門的人上來給每個人送水倒茶,李澤文沒急著起身,又快速翻閱了手中的資料集後低聲問旁邊的封慶國:“封總,分公司和省院合作很多年了?”
“是的,十來年了,”封慶國喝了口咖啡,“大型國企的人,設計上肯定不如那些外國事務所這樣設計不出來什麼花裡胡哨的建築,但功能性是首屈一指的。而且設計院的底子厚,經驗足,火車站汽車站都設計過,也不會有特別大的問題。”
李澤文“嗯”了一聲,不做具體的表態。
這樣的態度看似平常,但封慶國是何等人精,立刻察覺他問話裡的未盡之意:“李老師,你有什麼意見嗎?”
李澤文搖了搖頭,沒再說什麼,只問:“剛剛一上樓就到了會議室,我想趁這個時間參觀一下設計院,方便嗎?”
“當然沒問題。”搭話的是潘昱民,他剛剛從衛生間歸來,溫和笑著道,“我來帶路吧。”
他雖然不知道李澤文在集團內的身份到底如何,但看著封慶國對他的客氣模樣,也明白自己應該拿出什麼態度了。
這麼短的時間當然無法全部參觀整個建築設計院,但是參觀一所的時間是足夠了——畢竟一所佔據了這一層樓。建築設計院大樓內部的內部隔斷基本上是以巨幅玻璃為主,一行人等在潘昱民的帶領下,每個辦公室參觀過去。
會議室的隔壁是本層的核心——一個大概有三五百平方米的工作大廳,五米挑空的大廳裡坐了納了約莫七八十人,每個人都有足夠的辦公空間。此時辦公室的建築師們正伏案忙碌,每個人的工位都很寬敞,兩米寬的大桌子,桌上或多或少放著綠植,還放著兩臺顯示器,有人正伏案畫圖,看上去每個人都很忙碌,充分說明瞭我國的建築事業很是紅火——至少在過去的二三十年內非常紅火。
“我們一所有建築師三十八人,架構師五十二人,其中一半以上是一級建築師……”潘昱民用翔實的資料展現了事務所的硬實力。
辦公室旁是一個展示區,放著設計院若幹年來的代表性設計。
“這個模型是火車北站,這個模型……”一行人邊走邊說,最後在角落的辦公室停下來,潘昱民笑著推開門,“這裡是我的辦公室了。”
一行人最後到達了潘昱民的辦公室外,作為一部的總建築師,潘昱民有一間面積挺大的辦公室,他的辦公室和郗羽想象中的那種老闆辦公室不太一樣——這裡沒有特別高大上的傢俱,也幾乎沒有什麼私人物品,反而更接近她在it裡看到的教授辦公室——靠牆的書架,堆放了密密麻麻的書,牆上掛著若幹地圖,辦公室裡還附帶著一間小會議室,會議室的桌子上正攤開擺放著若幹張以上的圖紙,旁邊是一面棕色的立櫃,整整齊齊放著許多書。除此外,房間裡幾乎沒有和老闆私人的資訊,也沒什麼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