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裡有一棵窮桑樹,其果實萬年一結,吃了的話天老我不老。少昊主宰西方,稱為“窮桑氏”,或者“金天氏”。
注意這些關鍵字“白”啊,“金”啊,少昊一族位於西方不容置疑,而窮奇也是被舜驅逐到了西北方向,被一同驅逐的還有黃帝的不才子“渾沌”;
顓頊的不才子“檮杌;以及“饕餮”三族,作為怪獸的“渾沌”,“檮杌”,“饕餮”也無一例外地出現在西方,其中饕餮位於西南一些。
但想來離被稱為“西王母”地名)的西荒之地不遠。
也就是說,和其他幾位帝王略有不同,被虞舜放逐的都到了西方而不是四方都有,所謂“御魑魅”的說法很可能是指壓制當地少數民族,從這樣的想法衍生開思考,怪獸們的行為特性也就不足為奇。
“渾沌”,“檮杌”,“饕餮”也具有相似的特點。
《啞舍》第一部第15話中出現,記載了窮奇的來歷,“少昊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
檮杌,讀音taou。
《神異經·西荒經》記“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
《孟子·離婁下》道:“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此謂檮杌同乘與春秋,為國史名,楚史名《檮杌》。也就是說有本記載楚史的書,名字為《檮杌》。
檮杌一般作上古兇獸.後來“檮杌”被用來比喻頑固不化態度兇惡之人。《左傳·文公十八年》有云:“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
根據《左傳》文公十八年:“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詘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這個不可教訓的惡人死後最終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獸。
《左傳》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混沌、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魑魅。”敦同沌。此謂舜流放四凶,以檮杌況鯀。
鯀,禹父。唐人張守節《史記正義》引《神異經》注道:“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大,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一名傲狠,一名難訓。”
謂之檮杌。——《左傳·文公十八年》。注:“兇頑無匹儔之貌。”。
服注:“檮杌狀似虎,豪長一尺,人面虎足,豬牙,尾長丈八尺,能鬥不退。”楚之檮杌。——《孟子》。
注:“囂兇之類,興於記惡之戒,因以為名。丁音惡獸名也。”《春秋》雲:“顓頊有不才子名檮杌也。”
《孟子·離婁下》道:“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檮杌,音桃物。此謂檮杌同乘與春秋,為國史名,楚史名《檮杌》。
饕餮,讀音taotie。亦有傳說為“龍生九子”的九子之一。
後來,饕餮變成了圖騰,刻於各種祭祀用的器皿之上。
《呂氏春秋·先識覽》有云:“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殷周時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腦袋猙獰,雙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樑凸出;首部有一雙彎曲的獸角或足,其彎曲的方向似無定製,或內勾似羊角,或外曲似牛角;
巨嘴大張,利齒如鋸,嘴略彎曲內勾,或嘴巴緊鎖。則作正面盤踞狀,身軀拱起,頭著地或水雲氣,兩邊有一對利爪,象狗爪或虎爪。兩側有一對肉翅,形如耳朵。
青銅器上的饕餮紋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秘怪獸。這種怪獸沒有身體,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吃什麼,由於吃的太多,最後被撐死。它是貪慾的象徵!
因富貪慾故後世喻貪婪之人為“饕餮”。
《左傳·文公十八年》有云:“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
傳說軒轅黃帝大戰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山海經·北山經》有云:“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
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paoxiao),是食人。”
根據晉代郭璞對《山海經》的註解,這裡說的狍鴞即是指饕餮。《神異經·西荒經》中有云:“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如今我們該怎麼辦?”中天孤芳已經聯想到了局勢的大概,即便再怎麼不想承認,但是這已經成為了事實。
季景之前的時候還有一分把握將兩個人帶出這個地方。但是這目前的形式來看,貌似這種可能已經沒有了。
除非有一個人能夠把兩個人接出去。並且還擁有著穿越時空或者是空間的能力。
要不然兩個人就是插翅難逃了。這些沒有人類情感的巨獸是不會對弱小的人類產生一絲憐憫的。恰恰相反,他們反而十分的享受對於這種弱小的生物的壓迫。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正當兩個人束手無策的時候。天空本應該是下著雨的,有一些陰暗,此時也突然放晴了起來。太陽中的出來一些弱小的巨獸已經消失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