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為什麼把季景的孃親休掉也是有原因的,老皇帝還是皇子的時候便與自己的嫡親弟弟關係十分要好,兩個人本就是血脈相連,更別提一起長大關係就比旁人更好上一些了。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自從晉親王當初承諾要幫助自己的嫡兄爭奪皇位的時候,老皇帝就已經打上了要給晉親王后院塞人的主意,但是當時晉親王與原配妻子的感情十分好,兩個人一直琴瑟和諧,可以說是一對神仙眷侶。更別說人家還是剛剛成親不久了。
那位原配夫人據說也是母妃精心挑選的,兩個人也是一見如故,正好互相都對對方有意思。這件婚事因此就定了下來。
於是礙於這方面的情況上,老皇帝也就打消了念頭,兩個兄弟的關係還是沒有改變。直到皇位爭奪開始到了白熱化的時候,晉親王那個時候已經很是明確地跟當初的皇帝提出了要求。
選擇去遙遠的邊境去鎮守國土,皇帝當時也是十分的欣慰,其實對於這些孩子之中,皇帝最為看中的還是晉親王,但是人家卻沒有想要做皇帝的意思,可以說一點那方面的想法也沒有,但是晉親王從小就天資過人,無論是兵法還是學識上面都遠遠地比其他的皇子要出色。而且晉親王還是皇后的子嗣。
自古皇帝立太子都是要考慮嫡庶之分的,但是晉親王不是嫡長子而是嫡次子。當初皇帝選太子的時候也是十分的猶豫,因為皇后是想要全力地栽培自己的嫡長子並沒有打算為嫡次子晉親王想要爭奪一些什麼。
皇帝一時之間也是十分的迷茫,於是立太子這件事情開始推脫了下來。直到晉親王提出想要去邊境之後,皇帝終於鬆了口,給晉親王很高的冊封,當時的皇子看了也是十分的眼熱。要說老皇帝沒有嫉妒自己的嫡親弟弟的話。那是不可能的。同時老皇帝也是十分的慶幸自己竟然有如此出色的弟弟。
更別說自己的這個弟弟根本無心於皇位了。那麼礙於血脈上面,晉親王是肯定要幫助自己的。因為晉親王沒有任何理由去幫助別的皇子。
第一點是因為晉親王從小就是體弱多病,一直以來都是老皇帝自己一直照顧著,因為皇后要處理後宮的大大小小的事務根本沒有閒空來照看晉親王。
最關鍵的是因為生晉親王,皇后失去了再為人母的機會,那次生產可以說直接要了皇后半條命。皇后有生以來第一次覺得死亡距離自己如此之近。
身體也因此受到了虧損。因為晉親王是早產兒的緣故小時候身體一直很病弱。皇帝當初說了要為晉親王滋補一下。但是皇后絲毫不在意。彷彿那不是自己的孩子一樣。皇帝也十分無奈。
只好私自在暗裡偷偷照顧晉親王,晉親王小時候一直跟在老皇帝的身邊,因為皇后自從與皇帝因為晉親王的問題吵架,導致皇后有一段時間在後宮的處境有些尷尬。更別說還有一個副皇后,張貴妃。
張家的嫡女都會按照管理送進後宮,倒不是都要送進來而是每隔一個皇帝繼位都要送進來一位,而且必須冊封為皇貴妃。僅僅次於皇后。無疑對於皇后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不過還好的是,那位張貴妃雖然說是背後的張家勢力滔天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只要是張家的女子都不會生出男子,也就是皇子,如果生的話必定是女孩子。
在這方面皇后可以苟延殘喘一下。
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晉親王的身體不在那麼嬌弱。開始以一種十分迅速的生長方式開始變得十分強壯。無論是劍法或者是騎馬都是遙遙領先於其他的皇子。哪怕是年長晉親王好幾歲的老皇帝跟晉親王比起來也是遜色不少。
就這樣晉親王帶著自己的妻子遠走他鄉,雖然說是遠離了京城,但是晉親王也因此手中擁有了兵權。無論是在哪裡都有了話語權。更別提因為晉親王走之後而被皇帝冊封的太子殿下。
也就是現在的老皇帝,皇后背後的母家也是不弱的,在朝堂之上雖然不是什麼一品大官員但是皇后的父親桃李滿天下。可以這樣說,在朝堂之上有一半的官員曾經是皇后父親門下的學生。
這怎麼令人不忌憚呢?要知道這可是比一位朝堂之上一品大臣還要重要的多了。
所以說,在當時的時候,並沒有人敢打老皇帝太子之位得主意。只是安都在培養自己的勢力。想要找到一個恰當的時機,把老皇帝給拉下太子之位。
漸漸的,老皇帝似乎也感覺出來這些皇子都開始心思活絡了起來。
貌似是知道了他們的實力不如老皇帝的實力。於是就開始抱團。一致的目標就是為了把老皇帝拉下水。然後他們幾個人在各憑本事爭奪太子之位。
俗話說的好,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樣子不僅僅可以把最難對付的敵人給拉下水。還能出去一個巨大的隱患,何樂而不為?於是,朝堂之上的形式開始急劇變換。即便是皇后母家的勢力十分。龐大也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