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何人?
秦巴蜀水利總工程師也。
出身韓都新鄭,曾任韓國水工,總理全國水利事務,在政之時治理了滎澤水患,魏韓相溝通貿易的鴻溝渠工程也是在他水上完成的。
秦國攻取巴蜀,置郡縣後,韓王採納了所謂的“疲秦”之策,派遣鄭國入秦遊說,鼓動秦國興修水利,企圖疲勞秦人,掏空秦國府庫,從而不能抽身伐韓。
說白了,他是韓國的間諜,身負的使命是從經濟人力方面遲滯秦國。
鄭國引涇水入洛水建渠灌田之議得到了秦國朝堂的採納,畢竟從格局眼光上秦國君臣與韓國上下就不在一個層面上。
早在昭襄王之時,蜀郡太守李冰就率郡民發徭役,興修了都江堰,制服了岷江之條怒龍,化害為利,成都平原的水利灌溉得以一日千里,秦國是嘗過興修水利的甜頭的。
工程開鑿期間,秦王嬴政察覺到了鄭國的真實意圖,動了殺鄭國之意。
生死之間,鄭國自辨,自己一開始確實是來當間諜的,但是此渠一旦建成,利在秦國萬世。
而結果也正如所料,巴蜀成為天府之國,成為秦軍征伐六國的糧倉,韓國也為其短視付出了代價。
為韓延數歲之命,為秦建萬世之功,鄭國擺脫了敵國間諜的身份,得到秦王政信重,繼續主持秦國的水利興建工作。
最擅長的就是開山鑿石,興建溝渠,他的到來,咸陽方面以及王賁的謀劃不言自明。
“昔年我曾參與鴻溝建渠,觀察過大梁周邊的水利情況。”
鄭國現在秦國得到了高官厚爵,也得以一展胸中所學,早就跟大秦捆綁在一起了,休慼利益與共。
“大梁本就處於低窪地帶,平時周邊發達的水利工程調理水網,灌溉哺育著這座城池,可鴻溝之水一旦失去制約,隨時倒灌城池,陷魏人於絕地!”
接著鄭國專業人士專業分析,從各個角度詳述了挖開哪條河渠能對大梁形成什麼樣的衝擊效果,怎麼挖開水淹大梁之計能取得最快的戰果。
“好,那就依鄭大人所言,水淹大梁!”
李信擊節而贊,“王將軍與鄭大人聯袂而來,果然勝過援兵十萬,明日我軍就移屯高地,坐看城中的這幫水耗子撲騰。”
“不,我軍暫且不宜妄動,謹防城內魏軍察覺,狗急跳牆,出城與我軍決戰,雖然大秦銳士舉世無雙,但能避免折損還是儘量避免得好。”
秦國青壯徵召一空,要不然其餘兩路也不會採取守勢,王賁百騎出咸陽,對此更是深有認知,當然捨不得此處十五萬大軍蒙失重大的損耗。
大梁守兵十萬有餘,雖然被秦軍進兵之速打了個措不及防,魏國其餘縣鄉還在組織集結,訓練不過旬月,但真要拼起命來,作那困獸之鬥,小半數老秦人就要交待在這裡。
“那移屯之事就等到最後掘堤之前再行動作,我去公輸先生那裡問問,新的機關獸打造好沒有,興許公輸先生對潰堤淹城之事能起到奇效。”
李信見過了機關蜥蜴破土三郞毀壞城門機關,放下吊橋,又有青銅機關蛇擾亂新鄭守軍,現在對公輸家的技藝是充滿了信心。
“墨家先行入大梁幫助佈防了,燕國十萬援軍已經集結完畢,就等趙王遷點頭,就能越過趙境出現在大梁外圍了。”
加入里長城的是趙國公子嘉而不是趙遷本身,五國與匈奴合縱拒秦之事趙遷雖然點頭同意,授意公子嘉全權,但燕兵過境畢竟不是小事,假道伐虢殷鑑未遠。
現在燕國援軍面臨的選擇要麼是入鄴城與趙蔥會合,擊敗昌平君大軍再從容南下,亦或是獲得趙王允准直接穿過趙境重新打通合縱通道。
原本秦國在戰爭開始之初,就攻略了魏國與趙國邊境的疆土,直接與齊國相連,現在韓國已經成了秦之穎川郡,魏國更成了風暴裡的一葉孤舟,隨時都有傾覆的可能。
燕軍要是能打通合縱要道,使得楚魏與燕趙重新連成一片,將重新盤活這盤棋。
焰靈姬總領不良人情報這麼久,於大局觀上相較各國朝堂上的文武大臣不遑多讓,她也是認為燕軍直接援魏,勝過會軍鄴城。
“墨家都有誰進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