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因為上膳堂是大客戶,所以豬肉鋪的人還算良心,將腸子都給簡單地清洗過了。
饒是如此,買回去之後還是弄得滿屋子都是臭味。
楊艾琪捏著鼻子怪聲怪氣地說:“真是沒看出來,老侯爺還真是重口味啊,居然愛吃這個?”
所謂的紅燒圈子,說白了就是紅燒豬腸子,而且還不是豬大腸,而是豬的直腸。
一般來說,豬的大腸和小腸收拾出來都還是有人好這一口的,但是豬的直腸,基本上都是要被丟掉的。
只不過古代人不懂得解剖知識,所以也分不出大腸和直腸的區別,只是覺得靠近肛門的一段腸管難以烹飪,所以都會切了丟掉。
這也是紅燒圈子這道菜之所以被髮明出來的緣故,酒樓裡買了豬下水回去,其他地方大多都有用,只有直腸每次都要被切掉扔了,著實太過浪費。
後來才有人研究出了紅燒圈子這道菜,就是專門用來消耗這些被當做廢料的豬直腸的。
腸子這個東西,最重要的就是要洗乾淨,不能有異味,這樣做出來才會好吃。
所以先要將直腸切下來,切掉肛門一側,放入溫水中,小心地將腸管翻轉,將腸子內的汙物清洗乾淨。
之所以要用溫水,也是為了方便剝離掉腸管內一些絮狀的油脂,只留下腸壁上乾淨的白油即可。
清洗乾淨之後,將直腸放入清水鍋內,用旺火燒開,待腸管發硬縮緊之後撈出,用鹽和醋反覆揉搓清理,直到腸管壁一點兒都不粘滑了,才算是清理乾淨。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之後這一步也是十分關鍵的一步,便是給腸管去味。
將腸管重新放回鍋中,放入蔥結、姜塊和黃酒,反覆地換水換料煮沸,直到煮出來的湯水沒有異味,澄清而不渾濁為止。
做到這一步的時候,必須要有耐心,不能著急,至少要花費一個時辰,不斷地燒開、換水,燒開、換水……
鍋內的水澄清之後,便可以停止換水,繼續這樣煮下去,直到用筷子可以輕鬆地戳透腸管為止,才算是處理好了。
不過撈出來之後的腸管還不能直接烹飪,因為此時腸管已經被煮得綿軟發胖,必須要放入冷水中徹底灞透,在放入冰窖內降溫,使得腸管重新緊縮起來才能用。
將腸管改刀成段下鍋,加入少許清湯料酒、醬油白糖,加蓋用旺火燒沸之後,用小火燜上片刻,待腸管上色入味之後,開啟鍋蓋,用旺火收汁,加少許溼澱粉勾芡。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步,便是在出鍋之前,淋上少許滾熱的熟豬油。
這一招叫做“頂花澆油”,滾熱的豬油遇到鍋裡的湯汁,油珠會迅速乳化,不但給菜品增香,還能讓口感更加滑潤。
有了最後這一步,這道紅燒圈子才可以說是完美收尾。
後廚的人看著夏月初一步步將一掛臭氣熏天的豬腸子做成這樣一盤香氣四溢的成菜,當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在夏娘子的手下,怕是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能被做成菜的吧!
喜歡將軍的美味娘子請大家收藏:()將軍的美味娘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