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非白平複了一下心情,又開啟了第二個玉色錦盒。
這第二個錦盒之中放置的,卻是一卷淡黃色的帛書。
所謂帛書,便是古人寫在絹帛上的文書,畢竟張道陵那個時代,紙張還未普及開來。
不過,如果張道陵真的是漢朝時候的人,為什麼剛才元神與自己對話之時,說的卻是現代的話呢?
難道是因為天師在飛升之後,慢慢的語言也簡化了嗎?
左非白無奈笑了笑,畢竟他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索性不去想了,按道理來說,帛書都很輕薄,很難完美儲存下來,所以流傳至今的少之又少,可以錦盒之中的帛書卻是完好無損。
左非白拿出帛書,展開看了看,這一次都是晦澀難懂的文言文了,好在左非白在龍虎山時就喜歡研讀古籍,能夠看出來,帛書上記載的似乎是一種修煉方法。
不過現在左非白也無暇細看,也是將那帛書小心折好,放入包裡。
他發現,這帛書的材質異常強韌,就算是可疑去撕也不容易撕開,所以便放心折疊了。
只餘下最後一個錦盒了,這個錦盒的氣場也不弱,會是什麼東西呢?
左非白開啟第三個錦盒,看到的是一個青銅色的小鐘。
說是鐘,實際上是一個大鈴鐺,不過造型像是撞鐘,頂上有一截手柄,手柄上方猶如三叉戟的造型。
左非白用手握住手柄,將這小鐘提了出來,入手很有分量,輕輕一搖,便是“當”的一聲脆響。
這一聲響動異常清脆,沒有一絲雜音,響徹在整個天師冢之中。
左非白聽到這一聲鐘響,心神一震,腦中瞬間一清,只覺得神清氣爽,倍感精神。
同時,以自己為圓心,周圍的灰塵和漂浮物居然全部退避三舍,中間的空間居然變得一塵不染。
“這……”左非白異常驚訝,看向手中的小鐘。
他知道,這件東西,也是道家常見的法器,叫做帝鐘。
帝鐘是道教重要法器,用於道士作法。又名三清鈴、法鐘、法鈴、鈴書,也有俗稱叫做師公鈃音同型)或鈃仔。
帝鐘一般高約二十厘米,口徑約九厘米,用黃銅製造,有柄、鈴內有舌,就像是一個有長柄的小鐘,但鐘底口部不是蓮花形而是平的。帝鐘一般是拿在手裡的,故而頂多有一寸來長的法杵,是手執的地方。
帝鐘上端稱作劍,山字形,也就是那個像是三叉戟尖端的造型,象徵三清之意,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太清玉冊》卷五有言:“道家所謂手把帝鐘,擲火萬裡,流鈴八沖是也”。即認為其具有降神除魔的作用,。
本書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