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真正的權利和成員,自有其一套規定。這規矩就不能壞,文臣們會自覺的維護。
而朱子龍本體也根本不想來南京上下班,也會自覺的避嫌。
所以,百官中,無人會去打破這個潛規則。
事實上,就算請朱子龍本體來內閣上下班,他都不會願意。更不會去爭什麼內閣首輔這個位置!
不為其它的,就因為朱子龍比其它人看的透。
內閣首輔亞根就不是什麼好的職位,看似風光,其實就是個坑爹的官位。
在以前的朝代中,沒有內閣首輔,只有宰相。
宰相併不是一個專有的官職名詞,它是中國古代封建國家政府首腦的統稱,宰相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
宰相制度在古代的政治制度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上承皇權下納百官,是古代行政體制的樞紐。
在宰相制度下,封建國家中央政府下呈現出鮮明的二元制特徵:
皇帝作為元首,是統治階級的總代表。
宰相則是國家的政府首腦,是國家最高行政長官。
宰相名為“領旨辦事”,實則國家的許多政事往往不與皇帝商量,甚至都不通知皇帝,自己就做出了決定,然後按照自己的意圖再實施下去
。
縱觀中國封建史的前半段,皇權與相權的矛盾貫穿始終,嚴重時政府的命令朝立夕改,以至無法正常執行。
於是,等到了明朝的時候,來了個變態的開國皇帝朱元璋。
他總結了從史書上看來的種種故事,認定導致元朝滅亡的罪魁禍首,是權臣當道矇蔽皇帝。再加上朱元璋本人與開國元勳集團的種種矛盾,最後他廢除了宰相制度。
但是,朱元璋雖然大權獨攬,但是政務壓力也大大超出了個人的能力負荷。
就跟別提後面的,兒子和孫子等人的精力和能力了!)
於是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作為自己的私人秘書。
隨著後面的明朝皇帝,越來越一個比一個坑爹。內閣的權力逐漸膨脹,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
等到了明神宗萬曆年間,張居正任內閣首輔大學士後。明朝內閣的權力達到頂點,使中央政府六部幾乎已經成為內閣的下屬機構。
但是儘管如此,內閣的職權仍然不能和,從前的宰相相比。
內閣只是皇權的附屬品,而不能像前朝宰相一樣,作為名正言順的政府首腦擁有的獨立的相權。
還要受到司禮監太監批紅權的制約,雖然有抗旨不尊勸諫皇帝的封駁權。但能否生效,還要取決於皇帝是否妥協,如果皇帝執意堅持到底,甚至可以因此迫使閣臣辭職。
所以,這種不上不下的職位,朱子龍本體從來就不惜罕。
不但瞧不上這位置,朱子龍還認為這些個文官們,還得整治一下。
但是,得變著法的來。
畢竟皇帝多暈睡,他們的權利還是太大了,得增加一些監督才是。
於是,朝會上,朱子龍的本體隨著自己皇帝分身的話題開展,很快就找到了講這方面事的機會。
他上前大跨步的說道:“皇上,權利需要監督,才能產生高效率!各省、各府、各縣的主官,權利太大了。三司之間相互掣肘,導致效率低下,然後才有的巡撫一職。實屬無奈之舉!”
“本王以為,總督、巡撫之流的權利都過大了,必須加以限制。但這個限制,主要體現在財政上就行。財政預算制度就不錯,另外還可以加一個人民代表委員會。”
朱子龍本體這一手,扔出來,無疑相當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