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漢武帝鹽鐵官營以來,除東漢時期略有鬆弛外,歷代封建政府始終將鐵業牢牢控制在手中,以此作為王朝賴以存在的支柱產業,於是鐵的官營就成為封建時代的勢所必然。
然而,到了唐代,這種狀況卻發生了變化。
唐王朝雖然控制著全國的鐵礦資源並由中央的鹽鐵使管轄,但並不全部實行官營,而是將官府不開採的鐵礦“聽人私採,官收其稅”!
宋代繼承唐代鐵業政策,實行官民營並存制,以官府監督下的民鐵實行“二八抽分”的稅率。
蒙古人入主中原後,建立了比唐宋更為龐大複雜的官府工業系統,大批工匠被拘入官局勞作,使元初服役的工匠形同奴隸。
這種生產關係的倒退必然造成生產力的嚴重破壞和萎縮,元代官府工業的巨大投入與驚人的效率低下形成強烈反差。
朱元璋推翻蒙元統治而建立的明王朝,自然不會全盤的學習元朝。
洪武十八年1385年)和二十八年,明政府因倉庫存鐵過多,曾兩次罷停各處官營鐵冶,後一次乾脆“詔罷各處鐵冶,令民得自採煉,而歲輸課程,每三十分取其二”!
此後官營鐵冶逐漸減少,民營鐵冶日漸增多。據《明實錄》記載,民營鐵課從永樂元年1403年)的多斤,上升到宣德九年1434年)的斤。據鐵課稅率推算,永樂元年產量為斤,宣德九年為斤,三十餘年產量上升七倍多。
也就是說,大明是允許有條件的人私自開採鐵礦等等的,只要你交稅就行。
只要交稅就行,可到了明朝後期,就連稅都收不全了,這真是。
德洲深山裡的大富鐵礦,開採是有些不便,不過朱子龍身為一地之主,又有便宜之權。加上要錢有錢,要人有人,只要調派人手,加上錢糧充足,還是可以大量冶煉鋼鐵的。
心情大好的朱子龍,估計境內除大地主和王爺們佔有的地外。應該還有十七、八萬畝可供耕種的田地荒地,而且這是一塊完全由自己作主的土地。
看著山上秀美的景色,他的心中豪情湧起。
他決定開發德洲山區鐵礦,將軍戶中的人員打散,哪怕一部分當鐵礦工人也行。只少比混日子強!
不過,當朱子龍迴轉朱家莊時,聽到了不好的訊息。
《曆書》《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
此時正值晚稻抽穗灌漿期,要繼續加強田間管理,做到淺水勤灌,乾乾溼溼,以溼為主,切忌後期斷水過早。
然而,山東和x西省交接處,多縣乾旱突起,持續很久。
明朝的農業,真是靠天吃飯的。老天爺刁難,天下的百姓就要捱餓。尋常年景,平時就得吃糠咽菜度日,遇上災年,那就得要餓死人了。
一時間,難民無數,開始四下奔走。
有些能幹實事的大明官員採取的方法是:“按照以往的慣例,當廣邀本地士紳富戶,籌集錢糧,四處打井,緩解旱情,如有流民,以粥賑濟。再者當急報朝廷,求撥賑災銀子。”
這一招,對付短暫的旱情,還是能頂的住的。
然而,一但天災時間長。那麼就可能變了,雙重打擊之下,百姓簡直就是沒有活路。
因為,那些個大明地主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
囤積糧食賺一筆,趁機大肆兼併土地,天災對他們來說,正是發家致富的好時候。至於響應官府號召,出點錢糧賑濟災民,那完全是看心情。
一般情況下,是絕不會捐贈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