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歷一千六百零一年秋,後世廣為流傳的白鷺會戰打響了。
參戰的有貫匈國,秦國,千水國,妖國,靈國。
秦國率先出兵,皇濮為帥,範通為先鋒,引兵四十萬,直擊貫匈國由孔興嘉率領的三百萬大軍,秦軍且戰且退,將曠野遊擊之術發揮到極致,與貫匈軍膠著不下。
半月後,妖國出兵六十萬,拓跋槐為先鋒,挺軍直擊貫匈東側,牽制住了貫匈五十萬軍。
又十日,靈國出兵八十萬,茶茶為先鋒大將,由西側向貫匈發起了攻擊,牽制了六十萬貫匈軍。
又半月,千水國五十萬大軍感到戰場,欲從貫匈軍的背後襲擊,卻不料貫匈早有察覺,雙方激戰數日,千水不敵,無奈的退向秦軍方向。
但令世人沒有想到的是,秦軍背信棄義,範通引兵三十萬於千水國的行軍路上伏擊,霎時間令千水軍傷亡慘重。
更令世人沒有想到的是,當千水國被伏擊之後,短短一個時辰,貫匈軍的百萬大軍便已經趕到了戰場,隨後與千水軍合兵一處,圍剿範通率領的三十萬秦軍。
這一場伏擊戰後,範通重傷垂死,三十萬秦軍近乎於全軍覆滅。
而這三十萬人的犧牲並不是無用的,他們用生命的代價,為秦國,妖國,靈國三方贏得了時間,贏得了包圍貫匈百萬大軍與千水國五十萬大軍的時間。
那一戰,貫匈國的百萬大軍與千水國的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那一戰後,雙方達成了共識,止兵十日,暫且修整。
十日後,三國引兵一百五十萬,貫匈引兵二百萬,雙方進行了最後的決戰,三國兵少,卻死戰不退,貫匈兵多,但鬥氣略有低沉,是以此戰打的是難解難分,血流成河。
在戰爭最為慘烈緊要的時候,一支僅有三千人的小軍隊橫空出世,這三千人,具為四星戰師,雖然個體的修為不甚高,但聯起手來,卻有移山填海之威。
這三千人的出現,徹底的改變了戰局的走向,使得勝負的天平慢慢的開始向三國傾斜,且傾斜的速度在逐漸的加快。
這最後的決戰,足足打了十個日夜,最終,貫匈兵敗,孔興嘉引不足百萬殘軍倉皇向奕江逃去,卻不料,奕江沿岸,早就有三十萬大軍埋伏於此,見孔興嘉前來,悍然出擊。
三十萬以逸待勞的虎狼之軍,與不足百萬的倉皇之師相較量,結果可想而知。
孔興嘉再次兵敗,知道自白鷺平原渡過奕江的希望破滅了,不得已之下,只能一路西進,沖破重重阻撓,最終逃進了千水國的國土。
白鷺會戰,也隨著陸繼攜數十萬殘軍逃進千水國而落下了帷幕。
戰後統計,白鷺會戰,五國共計五百萬人留在了三萬裡白鷺平原上,成為了這一片曠野的養分。
可以預見,白鷺會戰,必將流傳千古,必將傳揚四方。而在這場會戰中,那幾個人的名字也必將廣為流傳,成為世人口中的焦點。
其一是陸信,可以說,陸信本人並沒有在這場戰爭中起到任何實質性的作用,但他的存在,在後人的眼中卻成為了貫匈國失敗的導火索。
其二是陸繼,陸繼其人,前半生戰無不勝,無一敗績,可卻被皇濮用計陷害,從而使得貫匈國的軍隊從穩紮穩打變成了求勝心切,行險冒進,導致了貫匈國最後的失敗。
其三是孔興嘉,對皇濮用計不成反被其害,是白鷺會戰失敗的直接責任人,足以成為一生的汙點。
其四為範通,外號胖子,其在白鷺會戰中表現出的英勇以及無敵之姿令世人望而生畏,被好事者稱之為狂神。
其五為拓跋槐,那如淵的背影仿若一座大山般壓到了世人的心頭,其於一戰中獨自斷後,以一人之力阻止三十萬大軍十日不得寸進,其實力令人崇拜,其胸懷更是為人稱道,於是被世人冠以戰神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