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嘆服,“正是,有了柱子,後人就知道怎麼造屋。”
姬傲劍接著道,“女媧娘娘還捏土造人,所以陶瓷匠也應該奉她為祖師。”
陶瓷貯物,房屋住人。看這女媧娘娘也有許多重要發明,農工會拜她為三皇之一果然有道理。
有人道,“其實女媧娘娘好像是伏羲皇爺的妹子,所以拜祀了她,伏羲皇爺也不會餓著。”
又有人道,“他們是兄妹麼,我怎麼聽說是夫妻?”
姬傲劍咳嗽一聲道,“甭管他們是兄妹還是夫妻,總之他倆是一家子,有一個當代表就夠了。”
有一名皮商道,“會長,我們入會拜了三皇,還可以拜原先的祖師麼?”
姬傲劍笑道,“入了農工會,首拜三皇。至於各行的其他祖師,也都是我中華的聖賢人物,當然可以一體拜之。”
大家都放下了心,既然原有的行業祖師也依然可以拜祀,那奉三皇為行業始祖更沒有問題了。
民間常說世上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其實行行也有行業神。
酒拜杜康、茶拜陸羽、木工拜魯班、胥吏拜蕭曹,這些人們都是耳熟能詳。還有一些稀奇古怪的來源,比如剃頭匠拜呂洞賓,看中的是飛劍可以當剃刀;鐵匠拜太上老君,認定的是八卦煉丹爐是一口好火爐;還有縧帶業奉哪吒為祖師,根據的是哪吒曾經抽龍筋做縧帶。
不管這些祖師是實在的還是虛有的,如今農工會化繁為簡,直接把農事百工的源頭,一口氣全歸到三皇身上,行行平等,業業相當,自然皆大歡喜。
姬傲劍領了大家拜過三皇,然後道,“我們農工會有個宗旨,一切行業手藝,都不藏私,要向會內的兄弟姐妹公開。”
大家面面相覷,“這是怎麼說?”
要知各行各業,都有祖上行規,向來把自家的技術學問看做是獨門手藝,嚴格保密。若不是收為傳人的,絕不相傳,這就有如武林門派之中的“門戶之見”。
姬傲劍道,“一切農事百工,都是三皇發明的。三皇為什麼要為百姓創造這些技藝呢,不就是為了讓天下人各盡其力,互相幫助,過上好日子嗎?要是每行每業都把自己的手藝藏著掖著,這就完全不符三皇他們的本意。”
有人猶豫道,“可這是祖上流傳下來的規矩……”
姬傲劍道,“祖上的本意可不是這樣。天下行業最早的祖師都是三皇。三皇辛辛苦苦,為天下黎民發明這麼多手藝,無私地教給了大家。可見三皇是不藏私的,而後人卻藏私了,這對得起三皇嗎?”
大家聽了,似是覺得有理,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農業社會發展商品經濟,有一大阻礙就是行會壟斷。各行各業往往都會限制本業的從事人員、生産數量,打算做獨家生意,但這卻大大阻礙了商品的不斷擴大生産。
那老樹根忽然道,“會長,有一句話叫做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啊。”
大家紛紛點頭,“對對,是這個理。老祖宗立了不傳外人的規矩,是留給我們一條吃飯的路子。”
姬傲劍笑道,“哪有這個理,這世上永遠有做不完的活兒,只會是餓死懶人,勤快人永遠是餓不死的。”
他看了看眾人,“你們想想,如果我們這裡的人每人都會十門八門手藝,要做木工的時候可以一起做木工,要去打獵的時候可以一起打皮子,要種莊稼的時候可以一起種莊稼。一年四季都不閑著,能幹好多份活兒,發財致富可不就快了?”
關外地廣人稀,勞力不足,各家行會都深受人手缺乏之苦,見姬傲劍如此一說,想想要是多會幾門手藝,確實可以互相打工,能緩解不少問題。
姬傲劍又道,“我們關外最缺的是什麼,最缺的是人。所以每一個人都要學會十八般本事,什麼活兒都能幫上忙。不要怕自己的本事被人學了去,要做的是多學幾樣別的本事。常言道,藝多不壓身,你要是什麼都學,什麼都會,不管走到哪裡都不愁沒有生計活路。”
關外和關內不同。大明腹地已有四萬萬人口,稱得上是人滿為患,行業壟斷現象自然極為嚴重。這東北之地,行行缺人,要打破傳統行會的壟斷思想,正是最好的機會。
這些闖關東的人,思想果然沒有關內那麼保守,大家越想越是覺得對路。有人又道,“就算我們互相學了手藝,其實人手還是遠遠不夠的。”
姬傲劍道,“人手不夠,把你們的老婆也一起喊出來種田做工。你們看三皇裡有一位是女媧娘娘,這就是說,男女都應該一起幹活,誰都不應該落下。”
登時有人笑道,“她們早就在幹活了。”
人手不足,老婆自然是要上場的,不能像關內那樣養在家裡。想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歐洲男人都上了戰場,女人也只好都進了工廠,於是婦女解放運動就轟轟烈烈開展了。
姬傲劍道,“這就對了,看來你們已經領會了農工會的精神:大家都要種田做工,什麼活兒都做,不分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