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世一:“......”
兩人一來一回的貧了起來。
其實蘇世一陪不陪她都無所謂,蘇黎只是想告訴他,這個世界上還有一處地方是對他敞開的,這個地方上還有人在等待他,只要他知道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行了。
第二天早上,蘇黎去小區裡的健身房健身,教練看到她很出乎意料:“喲,可是好久沒見到你了,怎麼,忙完了?”
蘇黎一邊跑一邊回答他:“什麼完不完的,我這工作量,你又不是不知道,忙裡偷閑唄。”
羅思傑上上下下的打量了她一圈:“你怎麼又瘦了,不跟你說了,再瘦就不好看了。”
蘇黎道:“你覺得瘦,鏡頭可沒這麼覺得。”
羅思傑單手靠在跑步機旁道:“我可看了《一夜風流》,一點沒覺得你胖,美得很。”
蘇黎加快了速度,道:“是嗎,我還沒時間看呢,好看麼。”
羅思傑道:“嗨,節日麼,圖個熱鬧歡樂,挺好的。”
蘇黎專心致志的跑步,沒再說話。
羅思傑邀請道:“等會有空麼,一塊吃個早餐去。”
蘇黎擦了一把汗,道:“我倒真想坐下安靜地吃個早餐,但沒時間吶,他們等會就過來接我來了,這結束估計又大半夜了。”
羅思傑嘆了口氣:“跟你吃個飯,真難。”
蘇黎道:“誰說不是呢。”
《深度》雜志是由長城出版社主辦的一本以刊載名人傳記和當代高階人物報道為主的人物傳記類期刊。1980年創刊,是國內創辦最早的人物傳記類刊物,被讀者和業界同行稱之為“當代史記”。
蘇黎在16年的爆紅使她成為了一個社會現象,《深度》對這種爆紅以及她被狂熱追捧背後的社會原因非常感興趣,所以就跟她的團隊約了要做一期專訪。
《深度》的人物記者跟她聊了很多,聊童年,少年,聊父母,聊出道,聊當下,當然聊的最多的還是她爆紅之前和爆紅之後的改變。
人物記者說《春曉》之後,業內有聲音出來,說蘇黎會是第二個千九月,但現在她的發展似乎與大家的預期背道而馳。
言下之意是她沒能成為理想中的文藝女青年,反而走上了商業演員道路。
記者問她怎麼看待這件事?
這是道超綱的問題,發給蘇黎的採訪大綱裡並沒有這樣尖銳的問題,她本可以不聊這件事,但還是決定聊一下,因為她也想聊。
蘇黎道:“‘蘇黎是第二個千九月’這句話對我來說就是大家攻擊我的一個藉口。比如《一夜風流》上映了之後,我看到各種人在說《春曉》多好啊,幹嘛要去演這種爛俗電影的女二,說一部《春曉》耗盡了我所有的靈氣。我看到這種話,很生氣。既然業內人也覺得我好,觀眾也覺得好,那為什麼當時沒人來找我拍戲。我知道大家是對我有期待才會這麼說,但這句話對我來講,沒什麼意義。”
《深度》的記者又問:“上個月我們剛採訪了樓藍導演,她說《異鄉》有找過你,但當時你已經沒檔期了。”
蘇黎笑了一下:“這是後來的事情了。當時我剛簽了經紀公司,樓藍導演要的檔期剛好跟《伽藍傳》的拍攝期重疊。”
《深度》記者:“樓藍導演的《異鄉》拿到了當年金影獎的七項提名,楚詞則憑借這部電影拿到了最佳女主角,成為新生代女演員首個三金影後的持有者,你有沒有想過如果當時自己接了這部電影,如今會是什麼情形?”
蘇黎全身癱在沙發裡,好一會兒才說:“以前有人問過這個問題,我回答是沒想過。剛才你又問的時候,我想了一下,我的回答,我現在難道不是更好麼。”
《深度》記者:“這是完全不同的兩條路。”
蘇黎:“我懂你的意思。在評論家和觀眾眼裡,那條路更高階一點。但演員是一個很被動的職業,永遠都處在一個被選擇的地位,我能做的就是走好當下的路。”
《深度》 記者:“那我可不可以理解為,你對現在並不十分滿意,你骨子裡還是更傾向於走另外一條道路。”
蘇黎笑道:“我可沒這麼說。”
《深度》記者笑了一下:“我們採訪你之前,專門去採訪了首都戲劇學院的祁老師,她說你在校時期就很被看好,悟性非常好,是屬於不可多得的天賦性學生,最有大演員的潛質。她說你的表演非常生活化,敏感細膩真實,很適合電影,而如今的商業偶像劇要求的是偶像化表演,跟你擅長的東西有最直接的沖突。現在你這麼大量的接商業電影和偶像劇,她很擔心你習慣了偶像式的表演後,就再沒辦法找到之前的那種真實感。”
《深度》記者:“你擔心這個問題嗎?”
這最後一個問題,蘇黎並沒有回答,或許她也不知道怎麼回答。
蘇黎看到這篇專訪的成文在一個月之後。
她那張裸妝出鏡的臉印在《深度》2月刊的封面上,看上去的確別具一格,自有風情,像是個有故事的女同學。而雜志封面上給她的標題是:“雖然當下有很多不如意,但我還是喜歡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