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公司的路上,葉知秋接到了李娟的電話,說是昨天晚上的影片有人上傳了,但沒拍到前因,是從蘇黎拿包砸人開始拍的。
葉知秋立刻找地方把車停了下來,搜到影片點開看。影片是斜側拍的,晃得厲害,加上蘇黎又帶鴨舌帽,幾乎看不到臉,但還是能分辨出來。
蘇黎鮮少表現出自己的攻擊性,但她的攻擊性在這段影片算是全盤體現出來了。
在知道全部真相的情況下來講,蘇黎沒什麼錯,但這個影片沒有前因,只有結果,如果蘇黎被對方反咬一口……
吃瓜群眾本來對明星就有偏見,這個事還不直接戳到他們的g點,如此以來,蘇黎定是要背上“人品惡劣”這口鍋了。
影片發出來不足一個小時,就被幾個千萬粉絲級別的娛樂大號截圖直發了,其中一個娛樂大號發博不足30分鐘,評論就過萬了。最贊的評論只有幾個字:“社會你黎姐。”
再去看熱搜榜,“蘇世一緋聞女友演唱會打人”這個詞條已經沖到了榜單第一。
葉知秋趕緊打電話給李娟,讓她準備公關稿。稿子內容以當天晚上的實際情況為主,別帶任何感情色彩,越客觀越好。
掛了李娟的電話,葉知秋給柯晚賢打電話,柯晚賢說她在公司,正在跟藝人宣傳總監討論這事,讓她趕緊回來。
幾個人在公司開會討論兩個多小時,決定先讓蘇黎發微博說明事情真相,同時讓水軍在微博、論壇裡擴散,把話題方向往“敢愛敢恨、敢作敢當、真性情、愛護工作人員、仗義”等積極方面引導;待引起討論後,再用微博、微信的營銷號鋪一輪總結陳詞,最後這輪不必刻意誇贊蘇黎,客觀評價即可,以防過猶不及。
在葉知秋、柯晚賢和藝人宣傳總監討論的過程中,李娟把公關稿發給了葉知秋。
葉知秋讓李娟把事實闡述中帶主觀傾向和臆測的句子統統拿掉,不能讓網友感覺出行文有帶節奏的傾向。至於表達蘇黎自己的立場,最後一段簡單寫下即可,不必長篇累段。
蘇黎發長文的意義,只在於還原事情真相,而不在於解釋和推脫責任。一定要傳遞出這樣的資訊。
李娟把改好的文章生成長微博圖發給蘇黎,蘇黎看了看,有點不想發。
前面沒問題,問題在最後一段。
遇到這種流氓,砸他罵他都是輕的,蘇黎還想抽他呢,只是苦於沒機會。
網友不知道真相也就算了,現在還讓她自己承認自己的解決辦法有問題?什麼叫“身為公眾人物,這種做法的確有欠妥當,帶來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她為此感到非常抱歉?”對方已經動手動腳了,受害方卻要冷靜的客觀的跟他講理?這種邏輯簡直有毛病!
但蘇黎還是把微博發了。
某些時候,蘇黎會在意糾結很多沒什麼實際用處的點,有時候又覺得自己在意的點實在沒什麼必要。
無論她怎麼做,做什麼事,總有一部分人不喜歡。問題又在於她沒錯,別人也沒錯。
喜好有錯嗎,立場不同有錯嗎?這個世界原本就沒所有絕對的對錯。
公眾苛責她,蘇黎卻不能苛責自己,問心無愧即可。
如果說,蘇黎內心深處還有一點在意外界的看法,那也不是在意外界是否誤解她,而是在意外界的誤解會不會影響她的工作,只要不影響工作,一切都ok。
蘇黎發微博之後沒過多久,對方針對蘇黎的微博內容,也發了微博。
對方控訴蘇黎在撒謊,他根本就沒碰李娟,是李娟情緒激動之下踩了他的腳,他讓李娟道歉,李娟拒不道歉,他正在跟她理論,蘇黎就拿包砸了過來。
因為影片沒有拍到前因,只拍到了爭執的部分,現在雙方各執一詞,網友就炸開鍋。
又加上各方的水軍下了場,到了晚上,這事幾乎屠了整個社交網路的榜單及各大論壇的版面。
本來這種愛作妖的十八線在網友的那裡就沒什麼好感,在網友看來,無論他們做什麼事都有目的,目的就是為了博出位。
有了先天的偏見,再加上蘇黎這事又沒實證,還有水軍從中作梗,網上幾乎是以壓到性的姿態在討伐蘇黎。在這種大勢下,葉知秋請的水軍幾乎顯不出作用來。
那天晚上,葉知秋、李娟、常雲一直熬到三點,等網上消停了之後,才去睡覺。
蘇黎雖說不在意,但畢竟第一次經歷這種事,就算再看得開,也做不到視而不見。
說她人品有問題、素質低下、撒謊精、炒作、戲多、想紅想瘋了,更甚的還有詛咒她死全家。
這號惡毒粉絲,蘇黎倒是能分辨出不是水軍,而是蘇世一的粉絲。
蘇世一的粉絲大約覺得蘇黎又在拿蘇世一炒作,他們並不知道蘇黎巴不得和蘇世一劃清界限。但外界那麼熱衷於給她冠上“蘇世一緋聞女友”的頭銜,她也很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