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宗,我看你這份總譜,似乎沒有完全寫完整啊,是不是還有?”
……
這十多個老頭一起發問,真的是問的宗師有些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最終還是吳老拍了拍手,制止了那幫老家夥的發問。
“我說,老夥計們,你們先別問了,咱們讓小宗自己說,有什麼不明白的再問。”
宗師沖著吳老送去了一個感激的眼神,這才定了定神說道:“各位前輩,首先我要說的是,這首曲子現在還不是很完整,雖然我心裡已經有了大體的框架了,但要是在這裡把這份總譜完全寫下來,那最少也得需要好幾個小時的時間,因為這首曲子在我的想法中,是一首差不多有二十五六分鐘的長篇曲目。”
“嘶……”聽到宗師這麼說,幾個老專家全都倒吸了一口涼氣。
他們當然清楚這個長度意味著什麼。
宗師笑了笑繼續說道:“這首曲子原本在我的構思中,應該是一首小提琴協奏曲,只不過今天我忽然發現,其實小提琴和咱們的二胡有很多地方都很想象,比如說音色,比如說彈奏技巧,所以我就在這裡把這首曲子直接寫成了二胡協奏曲。”
“之所以要寫成協奏曲,那是因為在我的認識中,這首曲子應該是一首悽美但卻華麗的曲子,用這種協奏曲的形式才能夠表現出這首曲子的整體意境。”
在前世,《梁祝》就是一首不折不扣的小提琴協奏曲,而且一般的單管編制的樂團還無法演繹出這首曲子的內含,因為這首曲子中需要用到的樂器很多,一般的單管編制的樂團無法完成這首曲子。
當然,當這首曲子問世之後,立刻就風靡整個華夏,後來東風西漸,連很多西方國家的音樂家,都開始演繹這手曲子。
在前世,這首小提琴協奏曲曾經被改編成無數版本,有鋼琴獨奏版的,有小提琴獨奏版的,當然,也有二胡協奏版的,更有純民族樂器合奏版的。
因為這首曲子太適合改編了,無論改編成什麼版本的,其優美動聽的旋律都可以打動無數的觀眾。
“其實這首曲子雖然可以以二胡協奏曲的形式來演出,但是隻要稍微改編一下,便可以形成很多種版本的演奏形式。比如我們可以將長笛改編成為我們自己的笛子,將豎琴部分改編成為我們自己的古箏,這裡、還有這裡,完全可以用我們的琵琶來代替,這樣一來,稍微改編一下就可以變成古箏、琵琶、竹笛以及二胡的合奏版。”
聽到宗師這麼解釋,這些老專家們都開始腦補,很快,他們的臉上都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很顯然,宗師提議的這種改編,非常符合他們心目中民樂的標準。
宗師笑了笑說道:“其實我最希望的還是這種二胡協奏版的。諸位應該都知道,我們大華的民樂這些年來雖然一直在努力的向外輸出,可是效果並不是多麼的很理想。所以我一直就在考慮,我們為什麼不換個方式呢?比如說我們完全可以把我們的民族樂器融入到西方交響樂之中,這樣的中西合璧,應該會更能夠讓西方聽眾接受。所以,我就準備了這樣的嘗試。如果這首曲目能夠被西方民眾接受的話,那麼我們的二胡就可以在不知不覺中被西方絕大多數的民眾所接受。”
宗師這麼一說,這些老專家們頓時就恍然大悟,吳老更是笑呵呵的拍掌說道:“小宗的這個想法太好了!這無疑是給我們開闢了一個新的道路。嘖嘖,我們一直以來都在提倡中西合璧,可真正能夠做到的又有幾個?今天,小宗就給我們做出了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這首《梁祝》,可不就是一首典型的中西合璧?有了這首曲子做標杆,那麼以後我們的思路就可以拓展的更寬,我們就有可能將更多的民樂樂器推向西方世界!”
頓了頓,吳老非常激動的肯定道:“相比於我們現在正在琢磨的一些東西,小宗的這個想法和做法無疑要更貼近現實,更具有實施性!小宗,你今天可是立了大功了!你為我們大華的民樂找到了一條更寬闊的通往西方世界的道路啊!”
ps:鞠躬感謝“紫炎天驕”大大200的打賞,“冰鎮八度”大大100的打賞!(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