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航天事業興起之前,萬有引力早已被應用於宇宙天體的研究。重力雖然早被發現,但是重力的研究進入宇宙這個領域,是航天科學帶領的。從地面出發進行的宇宙航行的路上,物體受的重力要發生巨大變化。到達目標天體或人造天體後,物體受的重力也會與地球上有很大區別。要考慮人如何耐受體重的巨大變化,要研究支撐物如何承受物體重量帶來的壓力的巨大變化。但是重力的研究難於萬有引力。至今重力的定義只停留在地面附近,重力的概念也沒有深入本質。重力研究停留在下面的小範圍之內。
重力,就是由於地面附近的物體受到地球的萬有引力而産生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因為地球在自轉,除了在南極北極端點,在地球上任意一點的物體,其重力並不等於萬有引力。此時可看作繞地球的向心力和重力合成萬有引力向量和—平行四邊形法則。由於繞地球自轉的向心力遠小於重力,故一般就認為重力就略等於萬有引力了,其實重力是略小於萬有引力的,只有在南北極物體繞地球自轉的向心力為零時,重力才等於萬有引力。重力和萬有引力的方向不同,重力是豎直向下,萬有引力是指向地心,豎直向下和指向地心是不同的,不能混淆。
在靜力學範圍內,以放置物體的支撐物或物體本身為參照物,來研究重力能得到最好的保障。萬有引力和慣性力都是同時作用在物體的每一個微小部分,因此都能使物體獲得重量。在沒有其他的力具有這樣的作用效果。因此將萬有引力和慣性力的共同作用,即它們的合力叫做重力。這種研究重力得到的結果與上面提到在地面上的研究方法得到的結果完全相同,因為地球也是宇宙天體之一。
會從這裡發現,在地面研究重力,怎麼只考慮地球的引力,卻沒有考慮把地球吸引得團團轉的太陽的萬有引力和其他眾星球的萬有引力?新的概念和定義能很好地做出解釋。把各星球看做質點,那麼太陽的萬有引力和其他眾星球的萬有引力,都分別和與它們對應的慣性力相互抵消。因此在求地面上物體的重力時除地球萬有引力以外,其他的萬有引力可以不參與重力的計算。但是不加考慮是不可以的。宇宙航行中物體的超重、失重現象的解釋和物體在其他星球上的重力計算,都可以在新定義下,用物體所受重力的變化或說重量的變化來解決。
在現代物理學中,能量概念比質量概念更具有核心地位。這表現在許多方面。真正守恆的是能量而非質量。出現在各類基本方程,如統計力學的波爾茲曼方程,量子力學的薛定諤方程和關於引力的愛因斯坦方程等方程中也是能量。而質量似乎更多地與技術途徑相聯系,例如作為龐加萊群不可約表示的符號。
因此,愛因斯坦方程提出了一項挑戰。如果能夠用能量來解釋質量,這將有助於改進科學家們對於世界的描述,這樣,構建世界所需要的構件可能變得更少。
光的問題是一個值得重視的首要性問題。《聖經·創世紀》中上帝在造物的第一日所創造之物便是光,上帝在聖經中也多次把光當成自己的化身。光是“所有事物”中最重要的元素,當然它截然不同於原子。人們本能地認為光是與物質完全不同的另一類東西,是非物質的甚至是精神層面的,這很自然。光也的確表現出完全不同於可觸控物質的特性——後者是那種你踢一下就會傷著腳趾頭或者是流過吹過你身邊的東西。如果你要跟費恩曼例子裡的災後遺民講授物理學,你大可告訴他們,光是物質的另一種形式,他們也會理解。你甚至可以告訴他們,光是由粒子——光子——組成的。光子在真空中運動速度很大,但是在超導狀態下,光執行的速度很慢,大體跟目前世界跑得最快的奧運會短跑冠軍的速度相近,而且,光子在這種狀態下也具有了質量。
其次,值得提及的是原子不是故事的結束,它們是由更基本的構件組成的。因為所有的物質都能發光,所以我們可以假設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原子和光子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原子核很小,其大小大約為原子的10萬分之一,但它卻包含所有的正電荷和構成了幾乎所有的質量。沿此思路走下去,我們將很快將費恩曼故事中災後遺民引領到正確理解科學的化學和電子學的道路上來,從而重建我們的世界。原子因為原子核和電子之間的電性吸引而保持穩定。最後,原子核又由質子和中子組成。原子核卻由另一種力來維持,這種力要比電性力強大很多,但作用的距離卻很短。
物質的科學實質,其不可再分的核心是質量。質量規定了物質反抗運動的能力,也就是它的慣性。質量是不變的,即具有“保守性”。它可以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但是永遠不會增生或被消滅。對於牛頓來說,質量定義了物質的多少。在牛頓物理學中,質量提供了力和運動以及引力源之間聯系的橋梁。而在拉瓦錫看來,質量的穩定性及其精確的守恆性,則構成了化學的基礎和富有成果的發現指南。
光沒有質量。光不用推動就可以産生巨大的速度從光源傳遞到接受器。光很容易就可以産生發射)或湮沒被吸收)。光也不具備引力那樣的拉力。但光有能量,能輕而易舉地被轉化並儲藏起來,例如植物的葉綠素在光合作用下,可以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植物根系吸收的水分、礦物質轉換成多糖、氨基酸或纖維素的化學鍵裡。在元素週期表我們找不到光的位置,而這個週期表裡分佈都是構成物質的各種構件。
在近代科學誕生前的幾百年以及誕生後的兩個半世紀裡,實在分為物質和光似乎是不言自明的。物質有質量且守恆,光沒有質量。如果有質量物質和無質量的光始終彼此隔絕,那麼物理世界就始終無法實現統一的描述。
在20世紀的前半葉,相對論和量子物理學的出現摧毀了經典物理學的基礎。現存的物質和光的理論幾同廢墟。這一創新性的破壞過程,使得物理學家有可能在20世紀的下半葉建造起一個新的更深刻的物質光理論,它將徹底破除自古以來對兩者分離的認識。新的理論認為,世界是建立在充滿以太的多層級空間基礎上的。
新的世界模型盡管看起來有點稀奇古怪,但卻非常成功而且精確。它為我們提供了對普通物質質量起源的新認識。簡單來說,物質的出現於相對論、量子場論和色動力學均有關系——後者是研究支配誇克和膠子行為特有規律的學問。如果不深入瞭解並熟悉地運用這些概念,我們就無法理解質量的起源。而且迄今為止,量子場論和色動力學仍然是活躍的研究領域,還有許許多多的問題有待解決。
不久以前,人們曾經認為普通物質的基本構件就是質子和中子。之後,科學家們又發現,普通物質的基本構件——質子和中子——內有些小東西。這些小東西叫做誇克和膠子。
在粒子物理學裡,標準模型是一種被廣泛接受的框架,可以描述強力、弱力及電磁力這三種基本力及組成所有物質的基本粒子。由於基本粒子和基本力形成了物理世界,所以,除了引力以外,標準模型可以合理解釋這世界中的大多數物理現象。最初,標準模型所倚賴的規範場論禁止基本粒子擁有質量,這很明顯地顯示出初始模型不夠完全。後來,物理學者研究出一種機制,能夠利用對稱性破缺來賦予基本粒子質量,同時又不會抵觸到規範場論。這機制被稱為希格斯機制。在所有解釋質量起源的機制之中,希格斯機制是最簡單、最被認可的一種。物理學者已完成了很多實驗,並確實偵測到這機制引發的許多種效應,但是他們不確切瞭解這機制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轟!”兩人再次摔在了李堪家的院子裡,濺起了陣陣煙塵。
接著一個人影被踢了出去,正是趙逸。煙塵散去之後,李堪站著,趙逸則是半跪在地上了。
剛才那一腳實打實的踢在了趙逸身上,讓他一時半會連站都站不起來了。
這時候,天上落下了一道小小的金光,貼在了李堪身上。
李堪似有所感的撓了撓了後背,疑惑的看了看天上,沒發現什麼就放棄了。
“壓制符!”一聲不知道從哪裡傳來的嬌喝打斷了這裡的僵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