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吳景龍的少爺,為了一個名額差點殺了厲清平全家,所以應該幫誰一目瞭然,要是這吳景龍還是不知進退,李堪呢不怕下個狠手。
只是眼看事情就要成功了,沒想到半路殺出一個高手,吳景龍自然是心不甘情不願的。
“這位前輩!只要你不管這事,事後自然會有好處送上。”吳景龍還在試圖做最後的努力,企圖用錢財打動李堪。
“又提錢財,你家少爺這仙修得勢俗不可耐啊!”李堪笑道。
在華夏傳說中,伏羲氏傳給廣成子和神農氏,他二人再傳給黃帝,黃帝傳給老子,老子再傳給春秋、戰國時代的莊子、列子、關尹子等等,如此代代相傳。
到了重視禪學及朱子學說的北宋時期,以主張禁慾的全真教最具禪的修養,使得宋代仙道更重視實踐性、分析性。明清出現的伍柳二人之輩,更奠定了仙道具體化、近代化的契機。這一點,由趙避塵以近代生理學解釋仙道的立場,可以證明。
秘傳在華夏公開以前,發現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仙道學者,都以全真派為研究主題,尤其伍柳派更受重視。
仙道的煉氣先要感知籠罩全身而充斥宇宙之氣,再加以修煉。開始時,先將精神集中於丹田,當體驗到熱氣──陽氣集中於丹田時,將它導引到背上的督脈,再送入腦中的泥丸,最後,送入身前正中線的任脈。就這樣使這股氣不斷在丹田、夾脊、泥丸、膻中、丹田迴旋流轉。過一段時間,再停止氣運轉,漸漸恢複正常意識。
修仙手段大致也可分為從入手或者從元神入手兩個大方向。
兩種模式各有其特點.並無高低之分。
若有高低皆是人心入相之故。
追尋自由是仙道最根本精神。
無論是元神的升華,還是的長生不老,都有各自的特點。
綜觀修道歷史,上千年前自然衍生,修道源於對生命意義的渴望,它是一種透過修正自己行為的方式,來達到提升精神或神識力量的目的。古代道家透過修道方式,期望實現超脫生死,斬斷痛苦不以物累,最終實現不老不死,長生不死與天地同在,返璞歸真的境界。
修道,至春秋時期形成了儒家和道家兩大派。以孔子為首的儒家繼承和發揚堯舜禹湯文武之道,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入世之法。其門徒曾子所著的《大學》,子思所著的《中庸》,闡述儒家的養生修身心法。曾子謂:“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子思稱:“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曾子的“止於至善”和子思的“致中和”都是要求調適性情,使之處於中和、至善之地,有益於心身的健康。又如孟子所說的:“人有雞犬放,而知求之,有放其心而不知求”。儒家養生之道要懂得“收放心”,“養吾浩然之氣”。修道是古人希望長生久視,透過對生命理解和平常對自己身體的觀察,總結出的修煉方法。
道家以老子為首,其《道德經》已成為道教之祖書。列禦寇的《沖虛經》、莊子的《南華經》、文子《通玄經》,庚桑子《洞靈經》、《河上公老子章句》、《老子指歸》、《周易參同契》,以及後來的“丹經、道書”,無不闡述發揚養生修道觀。老子之道其大則無所不包,其細則無所不入。生天地,育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道生“無極”,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老子提倡“虛無”或“無為”,虛中有實,無中生有,認為萬物從虛無中來,在養生上則是虛其心而實其腹,從而強其身而壯其骨。“無為”實是無不為,指存無為之心,而行有為之法或存有為之心,而行無為之法),即存無守有:“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
追求成仙不是那麼容易的,心境也很重要。就吳景龍口中少爺的這般做派,明顯的就是心境不行不行。
心狠手辣的人,怎麼可能成得了仙啊。
心境,是一種微弱、平靜而持久的帶有渲染性的情緒狀態。往往在一段長時間內影響人的言行和情緒。
心境的長期性是指心境産生後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主導人的情緒表現。雖然基本情緒具有情境性,但心境中的喜悅、悲傷、生氣、害怕卻要維持一段較長的時間,有時甚至成為人一生的主導心境。如有的人一生歷盡坎坷,卻總是豁達、開朗,以樂觀的心境去面對生活;有的人總覺得命運對自己不公平,或覺得別人都對自己不友好,結果總是保持著抑鬱愁悶的心境。
心境具有彌漫性,它常常不是關於某一件事的特定的體驗,而是一定時期使人的一切體驗和活動都染上同樣的情緒色彩。心境愉快的人,在一定時間裡就表現為處處愉快歡悅,彷彿一切事物都染上了快樂的色彩;心境憂愁悲鬱的人,在一定時間裡就表現為處處憂愁悲鬱,彷彿一切事物都染上了憂傷的色彩。心境持續時間有很大差別。某種心境可能持續幾小時,另一些心境可能持續幾周、幾個月或更長的時間。一種心境的持續時間依賴於引起心境的客觀環境和主體的個體特點。一般情況下,重大事件引起的心境持續較長時間。
“前輩!您一定要跟我們作對嗎?”吳景龍臉色難看的說道。
“咋滴!你來砍我啊?”李堪頗有些囂張的說道。
他阿裡不怕得罪人,反正如今除了攬仙鎮也沒人認識他了,得罪個把惡人也沒什麼。
“好!這事我會如實稟報我家少爺,我們走!”吳景龍怒氣沖沖的一揮手,帶著手下走了,留下一地狼藉。
“多謝前輩救命之恩!”吳景龍一走,厲清平一家人全都跪下磕頭表示感激。
“小事小事,你們快起來,厲清平你要記得帶我去觀雲山。”李堪趕忙讓他們起來說道。
“前輩放心。”厲清平拱手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