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李堪這樣做,也不算是什麼大錯,關鍵還是看秦姨還有青舞以後怎麼教育她了。
又過了幾天,青舞的語氣也做好了,李堪帶著她親自去取。
這是一把寶劍。劍,古代兵器之一,屬於“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稱。古代的劍由金屬製成,長條形,前端尖,後端安有短柄,兩邊有刃。現在作為擊劍運動用的劍,劍身為細長的鋼條,頂端為一小圓球,無刃。
劍,早期是匕首式短劍,劍和刀一類,區別只在於單刃和雙刃。劍又稱:“輕呂”、“徑路”,“長鋏”。春秋末年,開始流行長劍。質地精良的寶劍大多出自南方,主要是吳、越閩越)、楚、巴蜀。長劍出,短劍也不廢。劍的歷史是源遠流長的。
長劍便於戰鬥,短劍利於護身,還可以用於刺殺,荊軻刺秦王,東漢末年俠客王越、史阿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劍為具有鋒刃之尖長兵器,而其大小長短,端視人體為標準,是以須量人而定。鄭鍔更於劍有所詳解,謂“人之形貌大小長短不一也,制劍以供其服,非直以觀美,要使各適其用而已。故為三等之制,以待三等之士,俾隨宜而自便焉。劍之莖其長五寸,劍身若五倍長其莖,則三尺也,重九鏘,則重三斤十二兩也,其長之極,重之至也,故謂上制。唯士之長而有力者,然後能勝之,故上士服之。劍身四其莖,莖之長則二尺五寸也,重七鏘,則二斤十四兩也,長短輕重得中焉,故謂之中制。唯人之得中者所宜服,故中士服之。若劍身止三其莖,則二尺耳,重止五鏘,則二斤一兩三分之中耳,輕而且短,故謂之下制。士之形短而力微者,可以服焉。”
劍是短兵的一種,脫胎於矛形刺兵及短匕首,始源於殷商以前,形極為短小,僅有短平莖,而無管筒。古人用此劍插腰,可割可刺,抵禦匪寇與野獸。到了周代,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已成為主要短兵器,士類必有之佩備。連馮諼與漢初的韓信,雖然貧至無食,也仍然隨身攜帶。著名的有幹將、莫邪、龍泉、太阿、純鈞、湛盧、魚腸、巨闕等。春秋時的龍泉劍,仍有一隻藏於故宮,至今仍很鋒利,證明華夏在劍的製造和使用上,有著很悠久的歷史。
在華夏,劍,古之聖品也,至尊至貴,人神鹹崇。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藝精深,遂入玄傳奇。實則因其攜之輕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歷朝王公帝侯,文士俠客,商賈庶民,莫不以持之為榮。劍與藝,自古常縱橫沙場,稱霸武林,立身立國,行仁仗義,故流傳至今,仍為世人喜愛,亦以其光榮歷史,深植人心,斯可歷傳不衰。
自黃帝至東周,大多以銅鑄劍,劍質頗佳,煉制技術亦逐漸進步。春秋戰國之時,並定劍制,詳言制劍之法。周禮考工記雲:周官桃氏為劍,臘廣二寸有半,兩從半之,以其臘廣為之。莖圓長倍之。中其莖,役其後,身甚五其莖,重九鏘按:周禮六兩半為一鏘,謂之上制,上土服之。身長四其莖,重七鏘,謂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長三其莖,重五鏘,下士服之。又考古記雲:劍,古器名,兩刃而有脊,自背至刃,謂之臘,或謂之鍔即劍身。背刃以下,與柄分隔青,謂之首即劍盤,首以下把握之處曰莖即劍柄,莖端旋環曰鐸。
華夏在商代開始有制劍的史料記載,一般呈柳葉或銳三角形,初為銅制。當時通常是作為長兵器之下的輔助武器,但在吳、越等河川較多的地區則因水戰較多而是將劍作為主要武器,春秋時代的名劍也因此大多出於這些地區。內蒙古自治區伊金霍洛旗朱開溝遺址出土的“鄂爾多斯直柄匕首式青銅短劍”,是我國迄今所知最早的青銅劍,約在早商時期的公元前15世紀。此劍通長25.4厘米,劍身近似柳葉形,厚脊,雙面刃,直柄,中間有兩道凹槽,柄首略呈環狀,柄與劍身銜接處的兩側有凸齒,劍身向下斜凸成鋒,柄部纏繞麻繩。
春秋戰國,劍為步戰主要兵器,並不斷加長。郢州江陵望山一號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全長有 55.7厘米。漢武帝時,有超過3尺,劍刃由兩度弧曲而伸,成平直,劍鋒的夾角由銳加大。東漢,逐漸退出了戰爭舞臺,主要為佩帶儀仗或習武強身自衛。漢代後銅劍漸被鋼鐵劍替代,並趨於定型,即劍身中有脊,兩側有刃,前有劍尖,中有劍首,後有莖,莖端設環處稱鐔,此外尚有劍鞘、劍穗等附屬飾物。隋唐,佩劍盛行。《隋書禮儀志》載:“一品,玉器劍,佩山玄玉。二品,金裝劍,佩水蒼玉。三品及開國子男,五等散散)品名號侯雖四、五品,並銀裝劍,佩水蒼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則象劍。帶直劍者,入宗廟及升殿,若在仗內,皆解劍。一品及散散)郡公,開國公侯伯,皆雙佩。二品、三品及開國子男,五等散散)品號侯,皆只佩。綬亦如之。”唐代最盛,被文人墨客視為飾物,抒以淩雲壯志或表現尚武英姿。後劍與道教結下不解之緣,成了道士們手中的法器之一。
而李堪手中這把劍,好像是在為這個世界的秦國相匹配,是一把青銅劍。
在華夏,青銅劍始於商代。那個時候,它的劍身一般較短,形狀就像柳樹的葉子,製作也比較粗糙。春秋晚期以後,青銅劍的製作達到成熟,“越王勾踐”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此時的青銅劍,劍身普遍被加長到五六十厘米。一把青銅劍主要由劍身和劍莖兩部分組成,所謂劍“莖”就是劍的把手。在劍莖和劍身之間還有一塊凸起來的隔板,叫做“格”。比較講究的青銅劍,“格”的上面都有一些裝飾物,以此顯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這些裝飾通常使用玉質材料,所以這種劍也叫“玉首劍”。西漢以後,鐵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銅兵器,青銅劍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華夏青銅劍的創造及其發展歷史,約可追溯到原始社會開始進入奴隸制社會的商周時代即已出現,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已是高峰階段,嗣後,一直延續到秦漢。
到鐵劍出現時,青銅劍就逐漸銷聲匿跡了。透過田野考古發掘,全國各地出土包括青銅劍在內的青銅兵器,可說是層出不窮,異彩紛呈,特別是前些年,吳王夫差劍和越王勾踐劍的發現,更是震驚中外,成為稀世之寶。
在青銅時代,鑄劍的關鍵是在冶煉時,向銅裡加入多少錫。錫少了,劍太軟;錫多了,劍硬,但容易折斷。對秦劍做的化學定量分析顯示:它的銅錫配比讓青銅劍的硬度和韌性結合得恰到好處。作為是青銅劍鑄造工藝的最後巔峰,秦劍的長度、硬度和韌性達到了幾乎完美的結合,攻擊效能也因此大大增加。
秦式銅劍不僅長,而且很鋒利。一些劍出土時毫無鏽蝕,光潔如新,鋒刃銳利。經試驗,一次尚能劃透18層紙。這些劍表面都呈灰黃色,組織細密,沒有沙眼。而且劍身表面都進行了精細的銼磨、拋光,故極為平整光亮。
只是這些都是李堪那個世界的青銅劍,不知道這個世界的秦國的青銅劍是不是也是那麼厲害。
還有李堪看到鐵匠給他拿劍的時候頗有些吃力。
他一個打鐵的,天天掄錘子,力氣可不是一般人能夠比的,拿這劍都吃力,青舞系列女流能拿得動嗎?
“公子不要小瞧我呦~”青舞炫耀似的拿過青銅劍,十分輕松的舞了一個劍花,讓一旁的鐵匠吃驚不已,直呼姑娘好大的力氣。
鐵匠為了證明自己造的武器的厲害,拿起了一把制式長刀橫在胸前對青舞說道:“來!姑娘試一下吧,看看我的手藝怎麼樣。”
“好!”青舞揮劍削去,長刀應聲而斷,而青銅劍沒有絲毫痕跡。
“好劍!賞你了。”李堪笑著拋給了鐵匠一錠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