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穹一個晚上都處於百思不得其解之中,連做夢的時候他都在想有關細胞學院的事情。
第二天一大早,瞿夢凡準時跑進吳穹房間裡上躥下跳。許是瞿夢凡昨天在動物園找到什麼靈感,今天到吳穹這裡來模仿猴子爬山。
無論瞿夢凡蹦躂得有多歡騰,吳穹始終像個千年烏龜一樣縮在被子裡躲懶。反正朱嘯林現在在瑞士,無暇監視吳穹有沒有按時督促瞿夢凡做數學題。
吳穹唯一能夠想到的人工合成葡萄糖的方法,就是用3d原子印表機列印出3d形狀的葡萄糖分子。這個方法不是完全不可行,但是成本太高。
一個人一年要吃150千克大米,原子印表機的工作效率根本跟不上普通人的食量。況且原子印表機的成本賊貴,現在也就某些精密原件會用原子印表機來製作。
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是葡萄糖是有機物,碳原子在葡萄糖分子中會發生最外層電子軌道sp3雜化。別看白居易寫一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誤以為植物製造葡萄糖是一件多容易的事情。
電子雜化出來的能量能夠支撐整個生物界萬物生息,由此可見sp3雜化中蘊藏的能量無比巨大。原子印表機想要列印出葡萄糖分子,印表機就必須用掉至少十倍電子雜化的能量。
院長什麼生意都做,單單不做虧本生意。用3d原子印表機制造葡萄糖分子絕對是虧本買賣一樁,院長的思路肯定不在這個方向上。
吳穹再檢查一次腕上手錶,杭濱到現在都沒有回覆他任何訊息。看來杭濱是罷意不回覆,吳穹只能坐等院長公佈答案了。
“哥哥!”瞿夢凡撲倒吳穹身上,像只小樹袋熊抱著大樹袋熊一樣。“今天我們什麼時候去看長頸鹿?”
“今天不去了。”吳穹伸手揉揉瞿夢凡的腦袋,“一個星期只能去一次,要等到下個星期我們才能去。”
話說到一半,吳穹突然靈光一閃。現在他身上不就趴著一個勵志十四歲封神的天才兒童,不如問問瞿夢凡,說不能瞿夢凡能參透出點什麼機緣來。
吳穹把全息螢幕湊到瞿夢凡面前說:“凡凡你看這些畫,你看畫上畫了什麼?”
瞿夢凡用小指頭在吳穹的螢幕上劃了幾下,感覺這些畫似乎有點意思。
圖畫上的內容是考古學家重繪的南太平洋海島山洞壁畫。幾年前林震是第一個發現壁畫的人,林震臨摹過一次壁畫內容。不過林震的繪畫水平有限,加之他不太會修復壁畫,所以林震的拓本看起來又醜又呆。
林震被國際聯防抓捕以後,國際聯防派了一批考古學家去對山洞裡的壁畫進行搶救性修復。後來考古學家又繪製了一個拓本,專家繪製的拓本就比林震的作品好看多了。
雖說山洞裡的壁畫也算得上是一件文物,可是壁畫被公佈以後並沒有引起太多的社會關注。不受民眾重視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林震事件過時,壁畫記錄的不是史前文明等等。
甚至有學者認為壁畫是近代人畫的,比如壁畫上面畫了類似於飛機航線的東西。壁畫原作者可能是個清朝末年的人,那時候東亞特別盛行下南洋。如果作者是用陳墨顏料在山洞裡作畫,顏料同位素檢測結果也可以追溯到一千年前。
清末民初那段時期,中國民間特別盛行仿製古董。之後的兩百年裡,被鑑寶專家定性為高仿贗品的器物中,有一大半都是清末明初時候的仿品。
有一種可能性,就是清朝末年間有個畫家帶著幾塊陳墨來到南太平洋,然後在其中一個山洞裡留下這些畫作。如果真是這樣,這些畫作的確算得上是古董,卻沒有林震想象中的那般有價值。
吳穹也覺得專家分析得有道理。山洞裡的畫作乍一看是描繪了兩萬年前的新大陸,但細細研究下來,其中內容根本經不起推敲。
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作者想要傳達的核心觀點——地球雖然是個三位的球體,可是人類可以利用的面積卻只是個二維平面。
從古知今,人們都希望蓋高入雲層的摩天大樓,挖直通冥府的地下隧道。人類努力了很多,建造了無數樓層,向地表以外的空間索要生存面積。奈何科技手段有限,人類能夠拓展的面積十分有限。
壁畫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講一男一女經歷了南美洲的幾個輪迴之後,兩人從白令陸橋走出美洲。
第二部分是講一男一女周遊世界,並繪製了完整的世界地圖。
第三部分有些玄幻,是講生物演化過程。從單細胞生物到多細胞生物,最後出現社會形態的過程。
吳穹對整個壁畫的理解為:前期是作者天馬行空的幻想,後期是作者領悟到地球生物有發展極限。地球生物的發展受限於資源,作者強調了空間資源的極限。
所有地球生物被困在地球上,一旦發生個毀滅地球的天災人禍,地球生物根本沒地方可躲。所以作者認為將繁衍生息拓展到地外空間才是解決問題的王道。
院長在世界航天組織大會上引用這幅壁畫,同樣是引用了這個觀點。院長覺得趁早把地球生物送入太空,儘快篩選出適合在太空生存的基因。然後讓攜帶“太空基因”的人去建設空間站,這樣才能節約人力成本。
吳穹不能完全贊同院長的提議。如果真是如此,說得好像攜帶“太空基因”的人天生就該去太空做勞工一樣,院長的提議對太空勞工太不公平了。
不過院長的支持者也不少,林震以前在國際戰犯法庭上的發言又被媒體“考古隊”翻了出來。每個國家的運動員都是攜帶某些強化基因的人,他們被挑選出來,然後接受常人難以承受的艱苦訓練,最後在競技場上相互角逐。
隨著社會大分工越來越精細,一個人應該去做什麼工作,已經不能單純由興趣覺定,還要考慮先天基因是否適合。攜帶“太空基因”的人就應該為全人類開疆擴土,由他們最先進如太空中開展基礎建設。
不過問題的關鍵還不在這裡,現在的核心問題是太空人吃什麼?
喜歡微觀啟示錄請大家收藏:()微觀啟示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