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震站起身,他環視全場,講述了一個古老的故事:“地球形成於46億年前,之後2.5億年左右,地球上就出現了原始生命。地球的環境在不斷變化,生命也在不斷演化。
“但是在之後長達35億年的時間裡,地球上的生物都只能依賴海洋生存,不能脫離水環境上到陸地,更不能飛向天空。
“直到4.4億年前奧陶紀末期,地球上氣候變冷,海平面突然下降。原本生長在淺海區域的藻類瞬間暴露空氣中。”
林震抬手比了個從水裡撈起東西的姿勢說:“水生生物相信在場的大多數人都見過,就算沒見過也聽說過。根據常識我們知道,水生生物一旦離開水環境,不出24小時就會因為脫水而死亡。
“奧陶紀末期也是一樣的,因為海平面突然下降,地球上85的生物就在那次災難中滅絕了。那場災難有一個很響亮名字——第一次生物大滅絕,也叫奧陶紀大滅絕。”
看著林震異常嚴肅的神情,再聽著他冷峻的聲音,在場眾人都忍不住打了個冷戰。
林震放下手,繼續對眾人說:“中國有一個典故,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第一次生物大滅絕讓繁盛了將近40億年的海洋陷入一片死寂,但是這次地質變化也開啟了地球生物的新篇章。
“暴露在空氣中的藻類並沒有全部滅絕,有極少數發生基因突變的藻類活了下來。那些倖存的藻類擺脫了水環境的束縛,慢慢從沼澤爬向陸地,最終演化成蕨類植物。地球從此進入志留紀時代。”
林震微微一笑,他質問在場的所有人:“如果不是奧陶紀末出現了地質變化,是不是直到今天我們都還是生活在水裡的魚?陸地上只有岩石和火山灰,陸地和天空對於生物來說只是寸草不生的地獄。”
眾人被林震問得有點蒙,大家眨著困惑的眼睛,很多人心裡其實是沒有答案的。
林震抬頭看一眼明亮的屋頂,他低下頭說:“時間過去一億年,3.7億年前魚類開始向陸地探索的時候,整個陸地上已經佈滿豐富的森林。如果不是藻類在各種機緣巧合之下進化成蕨類植物登陸陸地,後面哪裡會有魚類登陸的機會!”
林震頓了頓,他調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緒後說:“生物演化並沒有就此結束,我們的祖先魚類登陸陸地後,地球又經歷了三次生物大滅絕。
“倒數第三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地球上96的物種退出歷史舞臺。倒數第二次生物大滅絕發生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地球上76的生物消失。
“而距今最近的一次生物大滅絕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就是距今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白堊紀恐龍大滅絕。80的生物和恐龍一起從地球上消失,只有化石為它們留下了捕風捉影的歷史遺蹟。”
林震指著這裡的胸膛說:“對於恐龍來說,白堊紀大滅絕是真正意義上的滅頂之災。但是對於我們人類來說,白堊紀大滅絕是對人類貢獻最大的一次生物大滅絕。
“白堊紀大滅絕為人類清除了長達1.6億年的恐龍時代,讓長期處於霸主地位的恐龍及其同類退出歷史舞臺,給哺乳動物的繁盛崛起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
******
加註: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和倒數第三次生物大滅絕之間還有一個生物大滅絕,發生在3.65億年前的泥盆紀晚期,史稱第二次生物大滅絕,也叫泥盆紀大滅絕。泥盆紀大滅絕讓海洋生物遭受滅頂之災。
喜歡微觀啟示錄請大家收藏:()微觀啟示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