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堂。
自唐開國以來,設有政事堂,是協助皇帝統治天下的最高議事衙門,主要成員最開始是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的最高長官,後來皇帝為了限制宰相的權力,封某幾個三品及以下官員為參知政事或同中書門下三品的頭銜進入政事堂參與決策,大大分散和限制了宰相的權力。
參知政事或同中書門下三品等頭銜後來逐漸統一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個頭銜,因此,在相當一段時間之內,三高官官都是天然的宰相,而被封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個頭銜參與決策的宰相又被稱為實質宰相。
在歷史上,大唐初期,政事堂設在門下省,由門下侍中主持日常工作,下面設有吏房、樞機房、兵房、戶房、刑禮房,分理眾事。
一般情況下,尚書省和中書高官官平常都在自己本衙門辦公,若有重大事情不決,就要派人通知其他宰相齊聚政事堂商議決策。
直到李顯被廢,李旦被武則天立為傀儡皇帝,裴炎因為擁護武則天、支援李旦登基而由侍中升遷為中書令,他將一直設在門下省的政事堂遷到了中書省。
“稟劉相公,其他相公都到了!”
劉景先聽到下面吏員的報告後起身來到政事堂的議事堂,此時幾個宰相剛剛依次走進來。
中書省因為崔知溫的病逝、薛元超的被迫乞骸骨而沒有了長官,目前主事的是中書侍郎郭正一,他兼同中書門下三品;尚書省的長官劉仁軌還活著,但他人留守長安,不在洛陽,目前洛陽尚書省的主事人是尚書左丞魏玄同,但他又同時兼任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
除了這幾個人,有宰相實權的還有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岑長倩;協助東宮的宰相由太子洗馬劉納言、太子左庶子張大安,他們都兼同中書門下三品。
自從八年前李賢被立為太子,劉納言、張大安就已經分別是太子洗馬和太子左庶子了,現在他們依然還是這個官職,可見皇帝李治對太子的權力限制還是很大的,也只有在太子監國的時候,這二人的權力才最大。
劉景先跟這些宰相一一見禮,因為他是這次會議的發起人,所以這次議事由他主持。
“諸位相公,這次劉某通知諸位前來主要是發生了一件大事,監察御史李善感和戶部度支郎中狄仁傑分別彈劾工部侍郎湯守諾貪墨黃河清淤及堤壩加固的款項,一共計二百八十萬貫,如此龐大數額的貪墨,自我朝開國以來為所未聞,見所為見,若不查個水落石出,事情一石傳出去,恐惹天下非議,這二人的彈劾奏章在這裡,請諸位相公相互傳看吧!”
劉景先說完吩咐吏員把兩本奏章發下去。
這兩本奏章在每一個宰相的手裡傳了一遍,只有劉納言心中惴惴不安,因為他自己就是這筆錢財的分潤者之一。
魏玄同看完之後怒氣衝衝,“真是膽大包天,五百萬貫的工程款項還沒出京就被貪墨了一大半了,以某之見,就算工程完結了,只怕黃河清淤也只是做做樣子,堤壩加固也是經不起大風大浪的豆腐渣!這事必須要嚴查,聖賢書都讀到狗肚子裡去了,一天到晚儘想著撈錢,從不曾為皇帝分憂,不曾想解天下之倒懸!”
除了魏玄同,其他人倒也沒有先急著發表意見,劉景先見狀就說:“諸位,關於這件事情,李善感和狄仁傑的奏章上都列舉了關鍵的錢財數額和幾個經手人,雖然整件事情的脈絡還不清楚,但已經足夠立案了,關於這件事情我等再坐諸位必須要一個統一的認識和意見,然後呈報給太子殿下做決斷!”
說到這裡,劉景先看向郭正一,因為現在再坐的這些人沒有一個是天然的宰相,都只是有參政議政資格的同中書門下三品,所以中書省的實際掌舵人——中書侍郎郭正一是這套班子中最有話語權的。
“郭相公,劉老相公留守長安,如今以你官位最高,你說說這事該怎麼辦吧!”
郭正一知道這事不想發表意見是躲不掉的,而且這件事情的性質非常嚴重,如果說只是小貪、小打小鬧也就罷了,關鍵是數額實在太大,涉及的又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黃河清淤及堤壩加固這種大工程,想要視而不見都不可能。
沉吟了一下之後,郭正一看了看眾人,“我的意見是一定要查,從兩份奏章上列舉的數額、牽涉到的官員來看,這事就算不是想象中那麼令人驚悚,但問題絕對也不會小,事關一個工部尚書,所以要查此案必須要找一個能人!”
劉景象看向岑長倩,“岑相公,你的意見呢?”
岑長倩點點頭:“某也同意查,而且要一查到底,設計到如此數額龐大的款項貪墨案,朝廷絕不能姑息!”
劉納言不能不說話了,“諸位相公,我不得不提醒諸位,現在是太子監國,發生瞭如此之大的事情,如果大張旗鼓的去查,太子的臉上只怕不太好看,皇帝陛下還在奉天宮裡看著呢,太子殿下會不會認為這是爾等在故意與他為難,要往他臉上抹黑?讓他在皇帝面前難堪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