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那你也只能買一兩場,季票你還是買不起,你還是要在家看……”
“……”
費城老鷹隊的主場票價至少130美元,丹尼爾的父母對橄欖球,甚至是所有運動都缺乏興趣,也不會買什麼家庭季票去看橄欖球。
同時對於孩子的零花錢也控制的很嚴,上次丹尼爾去現場看球還是蹭同學的車上下學,節省出的油費買的球票。
丹尼爾眼睛緊盯著電視反擊道:“你到底是不是phi的球迷?你根本不熱愛球隊,我覺得你看電影都比看球賽激動!”
喬治擺出不與他一般見識的姿態:“我有我的熱愛方式,我又不是野蠻人,而且我確實喜歡看電影,有些電影也確實比球賽有意思。”
“nerd!”丹尼爾在臉頰旁豎起了中指。
“fxxk!又是廣告!130美元的票價都填不滿他們的口袋嗎?!”
丹尼爾仰靠在沙發上,向天控訴。
喬治翻了個白眼:“中場休息不播廣告播什麼?儀仗隊表演嗎?又不是大學比賽。”
“gravity……directed by johnson·chen!”
低沉醇厚的男中音從電視機中傳出,吸引了喬治的注意力。
“johnson·chen?”喬治對這個名字比較熟悉,連忙拿起遙控器放大音量。
“沒有傳播聲音的介質……沒有大氣壓力……沒有氧氣……”低沉的旁白繼續響起。
與在華國國內的預告片相比,這個投放到電視上的廣告是有配音的,而並非只有字幕。
丹尼爾也被吸引了注意力:“什麼東西?紀錄片嗎?”
當佔據了螢幕一大半的地球與伸展著太陽翼的飛行器出現在螢幕中的時候,喬治驚呼一聲:“我記起來了,《gravity》,chen的下一部電影!太空科幻片,這是預告片吧。”
喬治是陳景行的影迷,第一次看陳景行的電影是和老哥一起去電影院看的《致命身份》,雖然丹尼爾覺得這部電影故弄玄虛,但是卻特別符合他的口味,他甚至認為這是他看過的最酷的懸疑電影。
陳景行後面的《訊號》和《原始碼》他也是第一時間去電影院看的,然後就成了陳景行的忠實影迷,同時也入了科幻電影的坑,當然此處的“科幻電影”中不包括漫改電影。
很多人會誤以為華國是因為科幻文化作品,尤其是科幻文學起步晚,導致大部分接觸科幻作品的觀眾會很容易形成一種對科幻題材比較狹隘的看法和觀念,動不動分硬啊,軟啊,甚至一言不合開除“科籍”。
但其實透過建立鄙視鏈,獲得優越感這是人之常情,不獨華國人有。
在歐美,也許把科幻作品層層“分級”的聲音比不上華國,但絕對是有的,而且數量不少。
尤其是在漫改題材從90年代以來逐漸在大銀幕上佔比越來越多,直至幾乎壟斷了“科幻電影”的概念。
喜歡漫改電影的大多是年輕人,同時對此產生厭倦逆反情緒的也多是年輕人。
只不過在陳景行橫空出世之後,他們終於找到了支援自己想法的“標杆”而已。
北美與華國的情況差不多,陳景行的影迷有種完全區別於其他導演影迷的忠誠度和組織度,甚至接近於粉絲了,這其實跟他作品的題材息息相關。
經常拍燒腦、懸疑或者有創造力的設定題材的導演的影迷會比其他型別電影導演的影迷更加狂熱。
經過了四部電影的積累,陳景行在北美有一個粉絲建立的網站,算是影迷社群,名字叫“科幻之家”,而且人數還在不斷增長中,喬治就是這個“科幻之家”的資深網民。
陳景行在北美的影迷建的粉絲網站叫“科幻之家”,可想而知,他的影迷對於“科幻”到底是什麼看法了,網站中在沒有陳景行的作品上映或播放的時候的日經討論就是“真科幻”,“假科幻”,“不夠科幻”,“要把超英電影踢出科幻”這樣的題目。
喜歡陳景行的科幻電影在他的粉絲眼裡已經接近於一種標籤了,這種標籤是酷的,是時髦的,是與目前主流商業電影題材不一樣的,是有優越感的,當然這種狂熱的影迷自然還是小眾群體。
身為陳景行影迷的喬治的驚呼聲卻沒有拉回丹尼爾的注意力。
為了能獲得最接近現場的體驗,丹尼爾淘來了兩個外接音箱,一旦球賽開始,他就把外接音箱連上電視,就相當於自己買了半張球票,
只不過家人對此苦不堪言,在與父母和弟弟喬治的反覆拉扯爭奪談判中定下了一個雙方都能短暫接受的音量。
沒想到喬治在看到是他喜歡的導演的電影預告片的時候,突然就拿起遙控器提高了音量。
喜歡華娛科幻之王請大家收藏:()華娛科幻之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