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的這個如何定義一個人,還有完美和缺憾之間的關係……我怎麼聽著還挺熟悉的,好像我看過這篇影評啊。”有人提出了質疑。
“好像我也看過這篇影評誒……”
一個男生偷笑了一下,道:“這篇影評就是咱們吧主寫的啊,你們不知道吧?”
“明哥寫的?牛逼,我當時看的時候還覺得這個人好厲害,簡直是閱讀理解的王者,還覺得是哪個專業影評人呢,沒想到是咱們自己人寫的啊,咱們吧裡臥虎藏龍啊!”
粉絲最喜歡的是自己被吹捧,其次是偶像被吹捧,當然有時候這倆是一回事,很多時候偶像被讚美有時候也相當於自己被讚美。
作為陳景行的資深影迷,李唯明對偶像作品的花式解讀影評受到了其他影迷的認同和讚美,他心裡還是很爽的,當然嘴上還是要把功勞歸功於偶像。
“沒有,沒有,還是陳導的劇本寫得好,沒有這樣好的劇,也無法引發大家的深度思考啊?”
“不知道最後一集會是什麼主題,我感覺這種近未來的科幻設定都被《黑鏡》寫完了,什麼ai啊,植入大腦的晶片啊,這些都能想到,像是第三集的評分軟體設定我就肯定想不到,太新奇了。”
“廢話,你要是能想到你就進夢工廠當編劇了,陳導不是都透露了?《黑鏡》肯定會出第二季的,景神那腦子絕對是有了成形的創意才敢這麼肯定的,完全不用為創意擔心,《彗星》、《致命身份》、《訊號》和《原始碼》的創意一般人誰能想到?”
“關鍵是那好歹是一部電影一個創意,像這種單元劇,哪怕再迷你,也是五集,集集都有不同的創意,這都不叫才思泉湧了,這簡直是井噴啊,我覺得《黑鏡》這部劇簡直是景神用最裝逼的手段打臉那些說他江郎才盡的言論!”
有人當場拆臺:“當時你也有這種想法吧?《地心引力》公佈立項後你還在貼吧裡發了帖子呢。”
“……我那不是關心則亂嘛,所以我現在被打臉了啊。”
陳景行從拍《地心引力》開始,確實有一些聲音包括他的影迷都持看衰的想法,尤其是那些喜歡《彗星》、《致命身份》、《訊號》這樣的小成本燒腦電影的人,覺得陳景行拋下自己有創造力的優勢,去拍好萊塢擅長的大製作工業電影不是明智之舉。
《致命身份》和《訊號》這種小成本拿到了多少票房和收益?甚至是十倍以上的利潤,堪稱搶錢,難道不香嗎?
《地心引力》一口氣投資近十億,這能收回成本?哪種掙錢容易?風險還低?一目瞭然啊。
因此也不免會有種是不是陳景行把創意用完了?沒法靠創意以小博大,又被榮譽和成績衝昏了頭腦所以才會拍《地心引力》。
這倒也合乎邏輯,畢竟有創新性的,甚至是開闢性的科幻創意真不是爛大街的東西,絕大多數導演一輩子可能也就一兩部讓人驚豔的創意。
像是陳景行這種連續幾部電影都有能讓觀眾感到震撼的絕妙設定是相當罕見的。
而《黑鏡》其實變相的打了這些想法的臉,即便《地心引力》最終讓人失望,或是沒有呈現出陳景行之前幾部電影中的新奇科幻設定,但是也沒有人能懷疑陳景行到了“江郎才盡”的地步。
因為《黑鏡》一集一個沒有重複過的創意真的讓很多人感到驚豔,有的創意甚至都能擴充套件出一部電影了,但卻只是夢工廠出品的一部電視劇中的一集而已。
所以陳景行拍工業大片並不是他創意耗盡,沒法再拍出《訊號》、《致命身份》這樣的以小博大的電影,而是他單純想拍大片而已。
線下的聚會確實激發了這些陳景行影迷的交流慾望,在最後一集上線前,大家對《黑鏡》前四集的劇情、內涵、寓意以及第五集的主題做了一番激烈的討論和猜測。
當然中間也夾雜了大家互相認識,交流工作和新聞,甚至到了最後話題到了天南海北宇宙洪荒。
線下活動其實也是交朋友甚至搞物件,擴充套件社交圈子的一種方式,畢竟大家都在一個城市,還有相同的愛好。
時間不知不覺就到了晚上,李唯明看了看錶,中斷了意猶未盡的交流,連忙起身說道:“快到點了,趕緊接大屏!接到c站吧,大家覺得怎麼樣?主要有彈幕,想開的話可以隨時切……”
喜歡華娛科幻之王請大家收藏:()華娛科幻之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