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碼”可以將人死前8分鐘的記憶變成一段可以不斷回檔的記憶世界,然後透過不斷回檔來找到真兇,獲取城市中爆炸裝置的線索。
對於如此新穎的科幻創意,影院內的所有觀眾都沒有接觸過,觀眾們對這個新奇設定的討論和驚訝形成了嘈雜的議論聲。
新浪記者楚江看到此處已經完全沒有了陳景行所謂“江郎才盡”的想法,天才導演還是那個天才導演。
不過旋即他又在心中隱隱產生了新的疑惑,列車上的人與物是如此的真實,何況還有在衛生間排風通道發現的爆炸裝置,這難道只是記憶回檔嗎?
李唯明和肖鵬宇也在不斷叫絕,就差直接鼓掌了,雖然他們之前也猜測這是一個應用了某種黑科技的全息遊戲,但顯然8分鐘記憶回檔,以及透過不斷的回檔“原始碼”世界破案這個創意顯得更加有創造力。
不過他們在為這個創意讚歎的同時也同樣生出了一點疑惑,那就是這個原始碼的記憶世界顯得是如此的真實,而且很多東西明顯是在正常記憶之外的,人的記憶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嗎?
不過很快,節奏緊張的劇情讓他們把這一點疑問放在了腦後。
周正輝在與官方的默契配合下,在一次又一次的迴圈中嘗試著找出兇手阻止爆炸,每次失敗後,官方會與他一起進行復盤,並與專家會商給出下一次迴圈的建議。
在迴圈次數一次一次的增加中,觀眾也跟著周正輝一次次的經歷爆炸,一次次的解鎖各種線索、人物。
每一分靜默的背後都是主角和觀眾的大腦在飛速運轉,哪怕是平推的劇情,觀眾的情緒和注意力依舊給吊得高高的。
在一次又一次的迴圈中,觀眾的情緒也在呈疊加式的迸發。
楚江畢竟是媒體記者,甚至還能算是半個影評人,可謂“見多識廣”,所以在跟其他觀眾一樣投入在劇情發展中以外,還有一絲情緒抽離在半空,能用相對更理智的思維分析著電影的敘事模式。
讓他感到極其不可思議的是,這部電影的場景基本都侷限在列車上,如此狹窄的故事舞臺卻讓觀眾感到欲罷不能,甚至重複的迴圈故事還能不斷的繃緊觀眾的神經,調動其全部的情緒。
觀眾彷彿和男主角一起進入了某個遊戲中,一起面對著一道道難關,經常觀眾上一分鐘想到“下一次迴圈應該這麼辦”,隨後男主在與官方的覆盤中就“採納”了這個主意,然後在下一次迴圈中使用。
似乎觀眾能想到的,導演都已經想到了,而且都做了嘗試,失敗的退回重啟,成功的則距離真相再進一步。
在一次次的迴圈中,觀眾與角色,觀眾與導演完成了一次次的思想與情緒的互動交流。
楚江甚至想扒開陳景行的腦袋看一看裡面到底裝的什麼,怎麼會有這麼會講故事,這麼會調動觀眾情緒的導演,而且還是在如此狹窄固定的場景內。
這讓他想起了陳景行的第一部電影《彗星》,那部電影也是在一個房間內,8個演員透過對話構造出了一個多元平行世界。
而《原始碼》則是比《彗星》更進了很多步,劇情更加緊張,節奏更加快速,鏡頭語言更加成熟,而且創意有過之而無不及。
時間迴圈!
楚江已經想好了今天晚上要寫的文章的標題和對這部電影科幻創意的概括,從《訊號》的跨時空破案,這次又進化到了時間迴圈破案,陳景行儼然已經成了時間概念的大師,時空類的創意被他玩的信手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