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張衛平的碰瓷,陳景行是不打算理會的。
此人說不定正盼著他在網上公開回懟呢,畢竟這廝應該也看到了陳景行在微博上闢謠,打吳廷軒臉帶來的熱度。
而且張衛平在陰陽怪氣陳景行的時候,不好硬扯出自己的電影,那就顯得太生硬了,所以他很可能還在期待著陳景行強硬的回擊中還能帶上他的電影。
比如“張衛平先生與其為我擔心,不如多關心關心自家電影的票房吧,抨擊別人的電影並不會讓自己的作品更受歡迎。”
又或者“既然你這麼不看好訊號,我和張衛平先生打個賭,看看咱倆的電影誰的票房更高?輸的人……”
他會這麼幹嗎?
當然不可能了,張衛平又沒給他宣發費,反正有吳廷軒的粉絲在,《訊號》即便在拍攝過程中也不會缺熱度,他憑什麼給張衛平鏡頭啊?
他就算要回懟,也只會等到《白髮魔女》票房撲街之後。
至於少數觀眾影迷對陳景行新片生出的疑慮和擔憂,他也沒有辦法。
換成陳景行聽到華國導演要拍一部投資上億的科幻片,他也會生出疑慮。
因為作坊式電影和工業電影真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不管這個電影人之前拍的小成本影片有多麼精彩。
這也是為什麼在前世位面小破球的橫空出世,給包括他在內的很多影迷帶來了極大的震撼。
支撐起一部科幻大片的是一整套體系,即便是獎項等身的導演沒有這套體系的支撐也難以完成一部工業電影。
事實上在陳景行心裡《訊號》和《原始碼》也還稱不上是真正的工業電影。
雖然製作成本確實很多。
尤其是《原始碼》的製作費用預估在8000萬以上,所以張衛平口中的上億成本,倒也不算誇張。
《訊號》的製作成本也達到了5000萬。
在陳景行的規劃中,這兩部電影是那種標準的“特效隱身”類電影,就是觀眾覺得好像電影中沒有什麼特效鏡頭,但其實特效鏡頭遍地都是。
比如《訊號》中的華國90年代的很多環境、街景都要靠綠幕來完成。
在美國,綠幕特效已經完全深入到了美劇的正常製作中,演員基本不出攝影棚,很多外景甚至連街景都是綠幕後期完成。
而在國內,在2014年,這還是很多業內專業人士心目中頂尖的特效技術,而且在實踐中,綠幕摳的非常假。
當然實拍有實拍的好處,有很多有名的大導演能用實拍就不用特效,實拍的質感是再精細的特效也無法完全模仿的。
陳景行之所以要在這兩部電影中使用大量特效鏡頭,也是為了檢驗剛剛入股的特效公司,墨的技術能力,其次也是讓墨漲經驗。
因為陳景行在《訊號》和《原始碼》後真正想拍的電影是一部貨真價實的工業鉅製。
當然那肯定要請國外頂尖的特效公司參與制作,但墨也要承擔一部分的工作。
說起來有些好笑,國內很多特效公司這幾年技術的提升大部分是靠國外特效公司的外包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