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景行看來這部由前世位面《黑洞頻率》漢化而成的《訊號》相比他拍的前兩部電影更加商業化的元素主要有三點。
首先便是大場面要多一些。
電影開頭身為消防員的父親挽救因油罐車翻倒而可能引發的一起爆炸事故,這個開場戲中不僅包含了“最後一分鐘營救”的經典橋段,而且還有爆炸場面。
其次則是父子親情,這是一個父子之間相互拯救的故事,不管是科幻、懸疑還是其他題材的影視作品,如果不與人和人的情感相連線,就會顯得有些冰冷,不夠有人文關懷,同時其市場也會顯得相對狹窄,《彗星》和《致命身份》其實就是這樣的略顯冰冷的科幻片。
這樣的科幻片也許能在一時刺激觀眾的興奮度,但很難引起觀眾的共鳴,也難以讓觀眾感動,當然那種探討更加宏大命題的科幻電影除外。
最後一個商業化元素則是懷舊,父親所在的時空在98年,雖然相隔只有十幾年,但華國的發展變化堪稱天翻地覆,這種變化比原版黑洞頻率中美國69年到99年間30年的變遷還要大得多。
在這部電影中,陳景行會盡力還原90年代末的風貌,這也能引發80後甚至一部分90後的懷舊共鳴。
再加上這個精巧的蝴蝶效應模式的故事架構,訊號這部電影在科幻創意上不會遜於《彗星》和《致命身份》,而在情感共鳴上卻要遠遠超過。
而另一個專案《原始碼》從故事結構和節奏來說則更加接近大眾認為的科幻大片,當然實際上他只是一部中等成本製作的電影,其商業屬性也是不遜色於《訊號》的。
“你要做一列真正的火車?”張京燕聽到他對《原始碼》的拍攝要求後驚訝問道。
陳景行笑眯眯地比劃道:“不是一般火車,是高鐵,確切的說只是11的模型,不用多,只需要造出來三個車廂,剩下的由後期解決。”
國產電影中造火車模型進行拍攝的電影不是沒有先例,《天下無賊》和《讓子彈飛》都是這麼拍攝的。
“即便如此,仍然需要大量的特效鏡頭,比如高鐵車廂外的風景,這需要大量的綠幕拍攝,特效鏡頭恐怕會是《訊號》的好幾倍,我不要差不多的效果,我要的是最好的效果,所以這部電影會需要較長時間的準備,需要靠譜的後期視效公司,足夠的製作經費,而且還要跟特效公司有充分的溝通。”陳景行認真說道。
國內影視劇特效水平不高除了技術差和錢少時間緊之外,還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溝通不充分,效率極低。
導演不懂後期,後期也不懂電影,彼此之間還缺乏有效溝通,導演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或者表達不出想要什麼。
久而久之後期就成了導演心目中髒活累活的垃圾桶。
光線有問題?讓後期修。
工作人員進了鏡頭了?後期修。
演員動作不到位?不是還有後期嗎?
後期特效成了拍攝中各種問題的擦屁股紙,而後期特效的資金卻並不多,而且還經常被製片方拖欠,製作的時間又非常緊。
這就讓國內的後期特效公司陷入了錢少事多時間緊的困境,那就只能敷衍了,本來技術就不怎麼樣,還要糊弄甲方,那效果就怎麼五毛怎麼來了。
所以在陳景行的設想中,《原始碼》這部電影的製作週期恐怕會比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