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想說:父皇以為,當今的大燕,真的是太平盛世?
為何田地都到了大戶人家手裡。
百姓們沒有自己的土地,他們真的能吃飽飯麼?
這個盛世,這個繁華,是屬於名門世家,是屬於權貴門閥。
但她又不能說破,而是讓皇帝自己去想。
一萬多人,每人只擁有不到半畝地,而且大部分的人還是在佃租他人的土地,要向地主交納租子,還要交官府的稅賦。
皇帝沉吟道:“人頭稅、糧食稅是有,這一成的平安稅又怎麼說?”
“朝廷給縣衙有定額的俸祿,像縣衙醫署、官媒署、驛差等這些小吏,他們不領朝廷俸祿。這筆銀錢從何來,自然要從百姓身上攤派,他們保護了一方百姓的健康、促成婚姻、傳遞書信,自要領一份月俸。可朝廷又有明文規定,名門世家、有功名在身的人不用交稅,自然就攤到百姓身上。百姓們越來越窮,名門世家、權貴門閥卻越來越有錢。”
長此以往,有錢的置的田地、房屋店鋪越來越多;沒錢的,只得變賣田地家業,越來越窮。
整個大燕,土地、財富更多地掌握在名門世家、權貴門閥手裡。
江若寧能看到的,為何從來沒有人告訴他。到了現下,朝堂上得到重用的多是權貴門閥、名門世家的子弟。
皇帝自認為是明君,沒想到國家已出了嚴重的問題,所謂的盛世太平只是表象,在山野、在鄉村,還有無數的百姓吃不飽飯、穿不暖衣。
“老羊子。將奏疏都送回養性殿罷,宣戶部周光宗、禮部唐歧山入宮議事。”
這二人,皆是寒門學子。
年紀四十歲左右,至今也只是員外郎,遲遲未得到重用。
皇帝又道:“著刑部關霆、大理寺朱拯稍後入宮。”
皇帝起身,準備離開翠薇宮。
江若寧欠身呼道:“兒臣恭送父皇。”
皇帝問道:“璦兒精通律法?”
江若寧應道:“是。”
“朕著你完善律法如何?”
“父皇……”她精通的是千年後的律法,這可是古代。
皇帝道:“朕只作參詳。”
江若寧道:“兒臣可根據《大燕律例》進行點評。若要完善。父皇可著刑部、大理寺官員進行重新修訂。”
“也好,回頭,我著大總管給你送一部《大燕律例》來。”
“謝父皇。”
皇帝離開了。
這一夜。於江若寧又是個不眠夜,而皇帝也未眠,眾人以為是千屍案,而皇帝則反覆思量著江若寧的話。宣了周光宗、唐歧山、關霆、朱拯這幾位寒門學子出身的官員後,問了一些話。還真發現了問題。
對百姓來說賴以生存的土地大部分都掌握在世家、門閥手中,而介於官、民中間的商人,為了更好的做生意,以厚利與世家門閥合作。於是乎,商人便狠狠地賺百姓的錢,又富了門閥。如此就是一個惡性迴圈。
如果他不好好地治理天下,早晚要生變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