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若寧端坐在榻前將此事的前前後後在細想了一遍。
幾日前,江若寧在家與舅母醃製蘿蔔絲時,小院裡瀰漫蘿蔔的香味。
與她相好有小姐妹河山杏來尋她:“若寧,若寧,在縣衙做捕快的十七叔回來了,他說臘月十八縣城李記繡坊要招繡女。我們村裡,就你、我、大翠三人的繡活最好,我和大翠想去試試運氣。”
河塘村很窮,整個村子只有族長河員外家的日子好過些,村裡家家皆缺衣少食。河氏一族人很多,有近二百戶人。江若寧很小的時候,就被父母寄養在姥姥家。舅舅家有三個兒子,膝下無女,待江若寧視若己出。
河舅母的臉原本緊繃著,這會子立時溢位了一朵花來,“山杏,這訊息是真的麼?”
“七嬸,是真的,十七叔今到到我家說的這訊息。去縣城李記當繡女挺好的,每個月能掙二兩銀子的月錢不說,還管吃住。”
兩年前,河山杏的五姑便是李記繡坊的繡女,因為她的原因,家裡的日子好過了許多。不僅不如,河五姑還自兒個掙了一筆嫁妝,出閣的時候,竟置辦了三十兩銀子的體面陪奩,她自己也嫁到了古井鎮最富庶的人家,丈夫是鎮上的郎中,翁爹也是本縣小有名氣的郎中,世代經營著一家藥鋪,日子過得不錯。聽說家裡有了學徒,還添了丫頭、婆子侍候,竟如殷實人家的奶奶一般。回門的時候,都有下人、丫頭相隨。
江若寧望著河舅母,“舅母,那我與山杏、大翠她們一道去試試可好?”
河舅母覺得這是好事,可江若寧的大小事全都是婆母江氏拿主意,面露難色。
山杏笑道:“若寧,我先回去了,這會子冷,待天兒暖了,你到我家來,我們一道繡帕子。”
“好哩!好哩!”
江若寧原以為很容易的事,可江氏說什麼也不同意。
“寧兒啊,我們家日子雖然清苦些,好在一家人在一處。你一個女兒家出門在外,姥姥不放心啊!你現在在家裡,偶爾幫鎮上的成衣鋪做些繡活也能掙錢。”
是能掙些,可鎮上成衣鋪給的工錢太低,而且一年到頭也沒多少活?整個仁和鎮有多少富戶一雙手便能數清,雖然仁和鎮是青溪縣的大鎮,鎮下轄二十六個村,可二十六個村子加起來也才九戶地主、能過上溫飽的只得十六戶。就在二十五戶人家,還得含上鎮上五家做生意的,他們又不是年年都添新衣,並非年年都要嫁女娶婦,這繡活就更少了。
江若寧在屋頭纏著姥姥應承,河舅母躡手躡腳地立在上房窗下偷聽。
正聽得起勁,就見冬霧之中傳來一聲輕咳,卻是河舅舅扛著鋤頭幹完農活歸來。
河舅母快走幾步,低聲道:“他爹,娘還真是奇怪,她一輩子就厭惡懶人、不上進的,這會兒若寧說要去縣城李記繡坊應聘做工,她竟不樂意了。”
河舅舅板著臉,望了母親的房間,低聲道:“德秀就這麼個女兒……”
河舅母道:“得了吧,你看若寧那張臉,哪裡長得像德秀?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要是把若寧打扮打扮,穿得光鮮些,說是哪家的千金小姐也有人信。”
這話,原是河舅母的大兒媳婦劉翠鈿提過的,河德秀與河德平兄妹倆長得很像,可江若寧的眉眼裡,硬是沒有半分像河德平的。劉翠鈿便私下問河舅母“娘,這寧妹妹真是姑母的女兒?”
別說劉翠鈿懷疑,便是河舅母也懷疑。
江若寧小時候不大瞧得出來,如今江若寧跟著大了、長開了,那精緻的五官裡,越發和河德平兄妹沒半分相似,也怪不得河舅母會懷疑。ps:親們,又見面了哦。(__)請大家放心跳坑,敬請收藏、點選、留言、砸票!愛你們。祝大家閱文快樂!
喜歡紅妝名捕請大家收藏:()紅妝名捕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