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亞洲電影大獎頒獎晚會結束。
一共十四個獎項,內地影片的最大贏家是第六代導演婁燁的《浮城謎事》,也就是朱亞文參演的那部電影,影片拿到了最佳新人,最佳編劇,最佳電影三項大獎。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港島本土特色電影入圍的作品少之又少,最後只有矮子裡拔高個,拿出《葉問終極一戰》撐場面。
近現代以來,港島之所以成為亞洲電影的夢工廠,成為擁有世界影響力的電影文化源頭之一,都是因為港島電影獨特的風格和自成一派的美學。
但20世紀90年代以來,港島電影的口碑與水平卻在不斷下降。
關於港島電影的沒落,曾經有一次洛滿跟陳潔與陸瑤等人吃飯,聊起過這個話題。
從他們的角度看,港島電影日落西山共有三個原因。
第一,寶島市場的崩潰引至港島電影的沒落。上世紀90年代之前,寶島電影市場的需求讓港島電影瘋狂產出,當時寶島鼎盛時期共有五條院線,每一條院線給出的利益都足夠港島電影人獨自產出一部電影。
有利益驅動,港島電影人自然拍的更多,拍得多,寶島片商買的就多。
這種泡沫現象直到王英祥拿3000萬買了星爺的電影《濟公》,院線上映後大賠錢,寶島的片商們才幡然醒悟,不能再繼續這樣放縱,否則將來一定血本無歸。
於是寶島電影片商們聯合起來,統一口徑,要求對港島電影的購進設立天花板資金,預計共1750萬。
如此一來,長期順風輸出的港島電影人自然不同意,他們也聯合起來,統一行動,停止對寶島電影的輸出,計算在三個月內讓寶島電影院線無片可放,到時候寶島的電影片商自然會回頭求自己一方。
結果寶島片商向上申請,放大許可權,大力購進歐美電影。由原來的每個電影8個複製增加到每個電影100個複製以上,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港島電影市場被沖垮。
這就是第二點原因,來自西方歐美電影的衝擊。
還有最誇張的第三點,院線被衝擊。
院線電影被衝擊大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片商的行為,當時購買一部電影的播放權之後,在院線上映一個星期,該電影就會登入電視上的電影頻道。因為片商們忽然發現,原來一部電影短期內可以賺兩次錢,即在院線放映的同時再高價賣給電視上的電影頻道,如此一來,在家能看的電影,社會普通民眾又何必去電影院看呢?
第二個方面,盜版的衝擊。上世紀90年代,寶島與港島兩地盜版瘋狂盛行。甚至有些投資人電影人拍完一部電影之後,不會再賣給院線,而是自己刻印盜版販賣,即為自己盜自己的電影,以謀求更高的經濟利益。
上述是那天在飯局上,眾人閒聊的大致內容。
後來洛滿回家之後,還上網瀏覽了相關話題。
網上有人把港島電影的垮臺歸咎於內地影視行業的崛起,這無疑是本末倒置,沒有看到事情的因果關係。
當時是因為港島電影在寶島與東南亞的市場被歐美電影沖垮,港島電影人迫於無奈,才於2000年之後紛紛北上,轉頭來內地尋找活路,而當時內地電影市場剛好處於萌芽成長階段,需要各種營養的灌溉。
一來一往間,你需要我,我更需要你,內地的電影市場大需求量引得港島電影人紛紛倒向這邊。
這件事是有前後關係的,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誰願意背井離鄉,遠離成長的地方,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市場發展呢?
還有人說是因為內地的限制條件等原因,更是無稽之談。內地是港島電影很重要的一塊市場,但並不是港島電影的全部投放市場,如果港島電影人真有賣座的片子,寶島和東南亞市場一樣能讓他們賺的盆滿缽滿。
當然,除了上述的大原因外,還有許多小原因。
一個行業巨頭的沒落不可能是幾件事情的單獨衝擊,一定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時代的滾滾洪流下,誰也無法抵抗,大家只能努力活著,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方式。
···
三亞,觀瀾湖度假村,電影《私人訂製》的拍攝現場。
劇組工作人員佈景,演員們的休息時間。
洛滿與白百合坐在鞦韆上面色冷峻,白百合的助理站在兩人後面,而洛滿的助理小美站在三人對面,眼淚一粒一粒不停掉在地上。
“你別哭,你這樣哭感覺像我錯了似的!”洛滿冷聲道。
“對不起,洛滿,我真沒聽到場務導演的話。”小美依舊在不停的抽泣著,“但我也是好心啊!只是想幫忙而已,沒想過其他的事情。”
洛滿冷眼看著她,訓斥道,“你第一天入行?在圈子裡這麼久,怎麼還這麼蠢呢?”
依照洛滿溫和的性格,說出這樣傷人的話到底發生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