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武信很不想承認,卻不能否認事實。
以武信所走的路,魔族遺脈的董軍,確實是最佳人選,遠勝人族。
首先,武信走的是武道之路,這是偏向肉軀的大道,說是煉體的一種也不為過。
天生肉軀強度更勝普通人族的魔族遺脈,自然更適合走武道之路。
其次,魔族遺脈的董軍,基本嗜血好戰,又是軍卒的最佳人選,特別是武信的信武衛。
再則,擁有“永恆傳承”的武信,魔族遺脈是最佳人選,而且武信不怕董軍背叛。
還有“郿塢”財寶資源,勢力所需軍卒,董軍人才底蘊等等……
無論從哪方面看,魔族遺脈其實都是武信的極佳目標,不管是個人,還是軍隊,或者是勢力等等。
武信若能降服董軍,自是一舉多得。
一舉爆發,鎮住全城後,接下去的招攬、安撫和降服等事,就順利多了。
此時的“郿塢”,只是個董氏原來在執掌,並無董軍重要人物。
董卓帳下大將,要麼征伐在外,正兵發新都,準備為董卓報仇;要麼留在新都,卻被呂布、魏蜀吳等強者重點關照,著名將領基本被殺,包括董卓女婿兼大將的牛輔;要麼自恃有些實力,早就逃走,豈會回“郿塢”這個註定會被關注,基本是無處可去之人的最後選擇。
簡而言之,除了財寶資源和董軍外,接受過程中沒出現什麼大的變故,卻也沒武信有興趣之人,連個天驕都沒有!
也對,最低階的天驕,智慧也不低,絲毫不下於普通天才,早就跑了,哪會傻得留在“郿塢”,等董軍仇人算賬?!
更重要的是,武信和董卓之前確實關係不錯,直到“群雄討董”時才關係破裂,但也有那麼一份故交,曾經對董軍“留情”過。
相對其他勢力,董軍自然更願意信任和投靠離皇了!
人稱襄陽二皇的月嬋皇貂蟬,可是拜月教此代聖女,也是魔門中人。
拜月教本就是魔門傳承宗派,只是較為低調和孱弱,此代隨著拜月聖女崛起,才離開西北,把發展重心放在襄陽十八府而已,這也算是自己人吧?
至少月嬋皇和拜月教的存在,說明離皇武信並不歧視魔門,總比那些隨時可能“除魔衛道”的勢力,好得多了!
烈日中升,夕陽染霞。
事情進展頗為順利,在獨孤伽羅、貂蟬等人勸說下,本就群龍無首、驚慌絕望的董軍及子民,很順利就降了。
短短半天時間,諸事就處理得差不多,連“郿塢”也被拆解成數以十萬計的“碎片是成品法寶,只是‘郿塢’的元件而已)”,效率驚人,確實是雙方齊心協力。
對董軍來說,是怕仇敵找上門,節外生枝。
對大離來說,是怕其他勢力反應過來,要來分一杯羹。
明月升空,繁星點綴時,“郿塢”已經消失,只剩下一片人去樓空的建築,還有遍地的雜物。
原“郿塢”中的近兩萬噬血甲士,三十幾萬董軍,還有高達一千三百多萬的西北子民,化為一片漫山遍野,密密麻麻的人潮,緩緩離去。
噬血甲士和董軍還好,形成速度不慢,不用武信方催促,自己也想快點離開。
西北子民雖然也想盡快離開,無奈人數太多,又基本是平民,想快也快不起來。
幸好武信等人此次是有計劃北上,若無意外,眾人無需前往天都,只需南下抵達武關,行程速度就會飆升。
此時,荀彧、張曼成等人率領的襄陽船隊,應該已經在武關之畔,襄陽五水中的丹水的盡頭,等待了!
只要眾人抵達,便可乘坐船隻,順水南下直抵襄陽十八府,那速度自然比一大群平民慢慢走快無數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