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運,離王詔曰:
原東都城主李淵,心繫黎民,機敏有智,免除東都戰亂,特封鎮德文侯,入策天府;李淵夫人竇氏,賜為三品浩命夫人……
李孝恭,才思敏捷,治軍有方,輔國有功,特封鎮遠軍侯……
劉文靜,高遠有識,德行於世,輔國有功,特封納仁文侯,入策天府,兼任東都副城主……
裴寂,才思敏捷,機敏遠識,輔國有功,特封玄真文侯,入策天府……
段志玄,剛正不阿,知兵善行,輔國有功,特封定洛將軍……
……”
榜單一出,東都譁然,很快就傳遍天下,讓人津津樂道。
以東都洛陽的重要性,唐王李淵投降,離王武信卻只給四侯,確實是摳門,還不如燕王羅藝和魏王李密呢,離王的不滿之意,極為明顯。
不過,頗顯意外,卻又是意料之中。
因為唐王李淵的寧死不降,讓離軍錯失困死隋軍的大好時機,又多了無數傷亡,最後更演變出“兵分二十幾路,出動數百軍團,調遣三千大軍,圍困東都”的驚世盛舉。
這個責任誰負?
自然是唐王李淵!
有傳言,如果不是李淵之女李秀寧,函谷大功,又身為德妃,李淵連個侯爵都撈不到,說不定會被街頭問斬!
如果……
世間沒有如果,反正事已至此,李唐眾人再不滿也沒用,天下人再議論也沒用。【△網 .ai .】
既然唐王李淵堅持,就要為自己的堅持負責。
讓李淵和李唐眾人慶幸的一點,離王武信,沒把東都戰局的責任,全發洩在他們身上,至少他們還有出頭之機,起點也比普通勢力高多了!
隨後數日……
聲勢浩大的浩瀚離軍,開始大批大批撤離東都。
洛陽八關,除最南部的廣成關之外,其餘七關,依舊是分由離軍七大鎮軍鎮守,以保證東都完全。
只要東都牢牢掌握在離國手中,大隋帝國就像是秋後螞蚱,蹦躂不了。
離軍七鎮中軍力最強的南陽軍,依舊負責鎮守最重要的函谷關。
鎮淮公杜伏威,率領鎮淮軍及部分舊魏、舊唐、舊燕等軍隊,跨河繼續北伐,征伐北部諸郡。
燕國公羅藝,以舊燕大軍為主,負責征伐西北,征服沿路諸郡,最終目標是祁連山周圍的西涼反王……大涼王李處則,也就是魔門四宗之鬼王宗支援的反王,算是如今亂世中除大隋帝國外,唯一規模最大、聲勢最盛的“叛軍”了!
魏國公李密,以舊魏大軍圍住,負責征伐西南,主要是巴蜀諸郡。
新封鎮遠軍侯李孝恭,率舊唐大軍,出函谷關,負責征伐大隋。
最好的防守是進攻,離國也不想如今和大隋帝國全面開戰。但是,與其等著被打,還不如率先出擊,不求勢如破竹,只求不讓大隋安穩。
總的來說,離王武信以新降唐、魏、燕三國舊軍為主,戰火不熄,力求合圍大隋帝國,等待最後決戰。
所求無他,讓大隋帝國自顧不暇,好讓離國爭取時間,消化和穩定暴增的疆域、子民。
別說離王武信冷血無情,虧待降軍,征伐基本以降軍為主。
其實,離王如此安排,燕國公、魏國公、李孝恭等,也是求之不得,他們新降,更需軍功。
此外,新得疆域、城池、人口等,自然還是用離國本軍鎮壓和掌控,比較放心,免得降軍被蠱惑,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啊!